|
中正教育研究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
|
第一篇文章為水上國小教師兼中正大學教育所博士生鄭昭玲老師與王雅玄教授共同撰寫之〈偏鄉教育論述分析:《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系統析論〉。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是世界各國追求的目標,而優化偏鄉教育,一方面是社會正義的象徵,一方面亦能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全文以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的脈絡探究《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之功能與定位,提出偏鄉學校問題存在環境結構與系統本身的雙重問題、條例本身缺乏個殊考量與系統內部課責、師資是關鍵、久任師資未必優質,以及應以差異處理差異消除結構性偏遠之論述。本文申論出教育現場中偏鄉教育在環境與系統上的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在教育上的因應之道,具有學術應用與實務參考價值。 第二篇文章為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張芳全教授撰寫之〈教育與預期壽命之跨國分析:以國民所得為中介變項〉。本文透過從世界銀行的統計報告書蒐集2018年147個國家分為高低所得國家,探討各國教育年數與高等教育在學率、國民所得和預期壽命的關聯性,以及國民所得在教育與預期壽命的中介效果。透過深入探討各國教育發展與國民預期壽命之關聯性,引導讀者思考國民所得是影響人力資本與預期壽命之論點,並強調不同所得類型國家應提出不同因應策略。全文既能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研究的參考,亦能提高讀者對於所得影響教育的認識。 第三篇文章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張民杰教授撰寫之〈大學課堂小組學習角色安排的行動研究〉。本文以行動研究的方法探究在大學課堂中運用小組學習時,學員角色安排對於學習參與的影響。透過以授課教師主導的觀察模式公開授課、課堂觀察、學員回饋及問卷調查之結果,進而提出教師應透過輪流擔任等方式,讓每位學員均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或透過角色安排的變動,來增加小組成員發言的公平性之結論。本文一方面關注期望地位對小組學習參與公平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針對教師運用角色安排來促進小組參與公平性之議題提出實務性的觀察,可以作為大學教師在課堂間進行小組學習的參考,亦能提高學員參與小組學習對於角色安排上的認知。 第四篇論文為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劉青雯老師撰寫之〈ISTE學生標準導入高中PBL課程之個案研究〉。本文以一所高中之學生為樣本,進行為期6週的課程模組活動,探討將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學生標準導入PBL課程模組活動中,其ISTE學生標準的體驗內涵及探討課程活動對其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行動的影響,以問卷針對學生自我評量規準進行分析,同時針對焦點團體訪談進行內容分析。全文質量並重,有助於針對ISTE教育科技導入高中PBL的課程模組之設計,具有實務應用價值。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112 (20: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