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教育研究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
|
第一篇論文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劉世雄教授撰寫之〈國小教師以共備觀議課模式共同探討學生同儕討論的教學策略之研究:以一所小學為例〉。本文以一所鄉村小學為對象,探討教師以共備觀議課方式來實踐同儕討論的教學策略之過程以及成效。研究主要透過焦點團體座談方式,蒐集每次教學實踐後的學校師長的看法,以及共備觀議課之紀錄來分析實踐的過程。研究者每一個月進行一個循環(至少三節課的共備觀議課),四個月共循環四次,這種透過教師社群共備觀議課方式,探討教師如何共同發展某一種教學策略的歷程知覺,對於基層教師具有實務應用價值,值得參考與運用。 第二篇文章為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薛欣怡助理教授與師資培育中心蔡清華教授合撰的〈德國「高等教育4.0」數位化發展之脈絡、實踐與反思〉。本文運用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政府近年來因應高等教育「工業4.0」的各項數位化發展趨勢,文中提到的三項主要發展策略:《數位化進程2014-2017》、《數位策略白皮書2025》及「數位化教育世界2030」等,涵蓋從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乃至於繼續教育等,有益於讀者瞭解德國當前對於數位化的發展政策及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本文分析數位化教育如何成為德國大學的研究及教學主題,促使大學重新思考與改變教學、研究及行政管理的模式,具有應用與學術價值,可以作為我國教育決策者進行數位教育改革和數位教育研究的參考,也可以提高讀者對於德國高等教育數位化的認識。 第三篇論文為黃庭玫博士撰寫之〈高等教育國際化外交角色的轉變-從文化外交到知識外交〉。本文從歷史性發展以及英美等主要國家的論述去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外交角色的變化。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首先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外交上扮演的角色,接著界定說明文化外交、科學外交與知識外交三者的時代性與外交特性,並分別就三種外交的定義、發展脈絡與實例檢視之,最後瞭解高等教育國際化外交角色對國家的影響,並於結語時總結重點發現與對臺灣高等教育政策的啟示,特別是從國際關係、外交與教育政策來進一步思考高等教育機構與學生的永續利益。本文的主題新穎且具有開創性,對於教育領域與外交領域的資料分析,在國內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值得關注高等教育研究者參考。 第四篇論文為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黃靖文副教授與高雄市興糖國民小學張韶蘭主任合著之〈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自我概念之中介效果〉。本文基於教育及社會脈動趨勢,針對新住民子女學習與親職教育應用需要,採取調查研究方法進行探究,以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為主題,研究發現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子女自我概念對學習成就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且發現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對子女自我概念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具有新住民子女學習與親職教育實務的應用價值。本文界定子女自我概念為潛在的中介變數,並且透過實證調查,論證新住民母親管教方式會透過子女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進而正向影響子女學習成就,有助於補足相關學術研究之缺口,值得教育研究者參考。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012 (19: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