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Research |
|
本期所收錄的四篇論文,一如以往,悉經過編委會諸委員的審慎討論、嚴格篩選,其中量化、質性皆有,研究標的暨族群涵蓋新住民、大學生、學童及原住民,議題取向亦貼緊本刊所揭櫫之「教育」與「多元文化」精神。 第一篇論文為對於新住民家庭父職實踐現況之調查研究,作者吳瓊洳、蔡明昌以109學年度台灣地區就讀國中階段之子女為母群體,於北、中、南、東四大區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出427位新住民子女以及520位一般青春期子女來做比較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新住民子女所知覺之父親父職實踐程度,在養家、陪伴、課業、管教與照顧等層面的表現上,都比臺灣一般家庭的父親還要低;其次,夫妻婚姻關係愈差、家庭社經地位愈低的新住民家庭,其父親之父職實踐情況愈差;此外,新住民家庭父職實踐情形與其青春期子女生活適應、親子關係具有正相關。 許崇憲在第二篇論文中,主要在探討不同入學管道之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差異,其根據各招生管道的設計及自我決定理論,推論三類學生入學後的學業表現高下依序為繁星推薦學生、個人申請學生、考試分發學生。然後採用一所私立大學的校務資料,以變異數分析及潛在變項模式分析,檢驗100到104學年度入學學生共六個學期的學業表現。研究發現大學前三年每學期,繁星推薦學生的學業表現優於另外兩者;而個人申請與考試分發學生的學業表現沒有顯著差異,兩者在這三年有顯著的成長,且個人申請學生成長幅度大於考試分發學生,但即使有顯著成長,直到大三下學期繁星推薦學生的學業成績仍優於這兩類學生。 第三篇作者陳毓豪、王道偉、李美嬅、楊熾康採取行動研究的觀點,嘗試解決某位「發展性語言障礙」學童所需要提升之閱讀理解能力,以便能夠有效地解決課業學習的實務問題。介入過程邀請治療師與家長一起參與規劃、執行及協同反思,研究歷經三個行動研究循環,共進行了句子閱讀理解、詞彙以及文本閱讀理解等三項教學。研究結果顯示,經「操作示範」與「句構視覺提示」的介入歷程後,成功地讓該學童學會解讀含方位詞附屬子句的句子;此外,在增加了「因果視覺提示」、「脈絡視覺提示」介入後,該學童亦能建立起短文故事的因果與脈絡關係,理解短文中的內容,並能順利回答出推論性的問題。 第四篇的作者趙元炤聚焦於原住民族口傳文學,以日月潭地區伊達邵部落中重視部落生命繁衍的〈貓頭鷹故事〉為研究對象,採取故事文本分析,同時對邵族人進行深度訪談。在〈貓頭鷹故事〉的研究中,文化傳承意義形塑在「重視高度道德操守」、「重視生命傳承繁衍」、「不殺貓頭鷹的文化禁忌」等三方面。族人也認為口傳文學故事有高度文化傳承價值,並提出「重教育意義的報喜鳥象徵」、「富童趣的繪本媒材詮釋」、「具科幻性的動畫創新詮釋」等創新詮釋方式,賦予邵族口傳文學故事更多元的文化傳承意涵。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205 (25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