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Research |
|
本期一共收錄四篇文章,第一篇作者梁忠銘透過文獻分析,歸納與解析日本有關學習指導要領與教育發展變遷歷程、政策變革,相關法令以及現行學習指導要領的內涵。研究結果認為,為了確實維持或達到某種的教育水準及確保教育機會均等與內容的中立性,日本頒定了具有法律約束性的課程內容標準,以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教育內容的標準及教育活動之總合計畫。現行的課綱因應國際化及資訊化有密切的關聯。放眼國際的同時,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性,注重愛鄉愛國,紮根本土的必要性。第二篇之研究旨在針對「具備哪些特質的高中生會選擇社工系?」,以及「歷經大學專業教育之後,這些特質產生如何的改變?」兩個問題進行實證分析。作者林大森發現,選擇就讀社工系的學生有較強「與各類型人互動」的興趣,但不重視將來的工作機會。再者,是否具備挫折容忍力、人際溝通、觀察力、自我了解與內省等特質,都不會影響進入社工系的機率。此外,隨著年級增長,社工系學生對各項社工特質的自我評價卻普遍下滑。 陳惠雪在第三篇文章主要透過Hargreaves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及觀點,來探討新住民單親母親與教師的情緒距離。其研究發現,新住民單親母親的文化背景差異,使得親師互動間社會文化距離微妙;她們肯定教師專業、認同教師教學理念、關心子女行為態度,拉近親師互動的道德情緒距離;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教師能縮短親師間專業情緒距離;親師互動的政治情緒距離顯露出越南與臺灣的文化差異;聯絡簿簽名是最基本的互動,藉此縮短親師間物理情緒距離。第四篇的論文中,劉唯玉在師培教育的教學原理課程上,以大學二、三年級37位師資生為研究對象,讓其將自己的教學事件寫成教學案例,從而反思自身案例如何影響其個人在理論與實務的連結情形。研究發現,教學案例反思單能幫助師資生以課堂所學學理理論,回顧自己親身經歷的教學案例,以之連結理論與實務。然而,教學案例反思單對於教學經驗有限,甚至僅有模糊的記憶的師資生,較難發揮理論與實際連結的作用。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011 (2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