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
第一篇論文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林孟安博士,撰寫的〈應用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分析總務主任的學校行政溝通之研究〉,以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為基礎,揭露身處於跨領域行政核心的總務主任角色,如何透過溝通而促成組織的運作。總務主任在學校行政溝通時,其面對的溝通問題與溝通策略乃會根據學校主功能與次系統之間的關係而異,透過溝通銜接學校中互為環境的各個分化系統,加以連結之,進而在耦合歷程,達成溝通目標。作者以總務主任的實作為例,強調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所彰顯的溝通重要性,讓學校成為「溝通構成組織」的系統環境,促進學校實務運作具有較佳的效益。 第二篇論文,由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楊智穎教授,撰寫之〈十二年國教原住民族語文課程綱要形塑之研究〉,旨在分析原住民族語文課綱的形塑,如何受到社會歷史脈絡及各種勢力之角力與影響,在此檢證的歷程,揭露課程政策施行過程的多元論述與勢力之間的協商與矛盾。該文從原住民族語文課綱形塑歷程中的爭論議題切入,包括上課時數、課程內容、學校端的課程設計與實務配套措施,以及整體課綱發展階段的結構性問題,提供實徵資料和提出觀點。本文關注原住民族語文課綱的多元特性,包括語言背景、關係人等,也彰顯了課綱發展的制度和過程,存在非中立性的傾向。可見,對於差異或少數群體的教育政策,詳加檢視不同關係人的立場與代表性,極其重要。因此,除強調身分與發言的代表性之外,政策評估更需要系統性政策實證研究的介入,以促進課綱至教學現場的良好銜接與落實。 第三篇論文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楊宜靜碩士及教授楊靜利共同合著的〈夜市工作者的教養策略與親子關係〉,該文以夜市工作者的特殊工作時段為關懷。該職業背景的家長教養有不同的因應模式,分別是採取「帶到夜市的隨身照顧模式」,或是「未帶到夜市的遠端照顧模式」。該文也從父母親的視角,建構教養策略模式;相對地,再從子女的視角建構親子互動品質的親子關係。作者們同時檢證來自父母與來自子女的教養框架,藉以理解夜市工作者的教養實作,研究發現,夜市工作者的教養實作與親子關係未必存在完全的對應關係,甚至,父母親的實作策略與子女視角的親子關係,可能存在象限轉移。實務上,顯示出家長教養的關鍵處是與子女互動品質的重要性遠超過互動時間。換言之,高品質的互動和積極參與子女教養,某種程度上,得以彌補夜市工作者的父母,受限於夜間工作所造成的互動時間不足之困境。此研究結果促進教育社會學的家長教養,得以延伸至非典型工作家長的經驗,以及教養策略的實踐性和有效性。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406 (24:1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