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201809,(63:2期)-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王善边  崔雪娟  黃光男  朱丽彬  王美玲  黃乃熒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師大學報
 

師大學報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本次專刊的兩篇論文,簡曉花的〈跨世紀的新透視:再論被馴化的明治國家意識型態下的日本基督教徒兩大類型〉以及林以衡的〈維新造英雄:日治臺灣文人謝雪漁小說〈三世英雄傳〉中的文明想像與國族書寫〉。簡曉花論文中是根據其長年鑽研的基督教與武士道課題,扣緊「被馴化的明治國家意識形態」之洞見觀察,從過去已研究過的基督徒松村介石,到本刊論文處理內村鑑三及新渡戶稻造這二位享譽國際的基督徒面對「國家意識形態」之態度,作者敏銳地比較他們之間對神道批判的間接態度,不論在神道的解釋上,還是神人之間的距離態度上,作者得出新渡戶稻造比起內村鑑三有更肯定國家主義的傾向。這篇論文讓我們看到明治維新後,以天皇信仰為主的國家意識形態,如何地馴化了基督教徒。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飛躍發展,1895 年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給日本,當時臺灣從初期的武裝抗日失敗後,進入到平和的左派議會請願運動,持續抗議日本的殖民統治。但也因日本殖民教育日漸奏效,出現依附殖民政權、肯定殖民統治的文人,在面對身分認同與政治認同的拉拔過程中,表現迎合日本,但也希冀中日合作的大東亞共榮願景,林以衡的論文處理謝雪漁小說〈三世英雄傳〉正是探討這個歌頌明治維新所出現的作品。該小說是藉著先祖隨著徐福由中國渡海至日本、開始數代新生活的「徐士奇」一家為主線展開,文中「三世」既可指徐士奇一家三世的經歷,也可指作者本文中經歷過「幕末」、「維新」與「殖民」,林以衡藉著「文明想像」來分析小說中的「英雄」都是肯定維新的文明與進步,也對殖民者高度肯定,無視於殖民統治的陷阱;也藉著「國族書寫」這個敘述,分析小說主角完全將自己中國的血緣融入到日本,極力扭轉自己原有的中國人身分,可以毫無衝突地融入到日本人的身分認同,既為維新賣命,也肯認「大和魂」。林以衡此文所分析的謝雪漁,與簡曉花所分析那些日本基督徒們,都是在「被馴化的明治國家意識形態」下所產生的無奈或扭曲,不論是日本人或是被殖民的臺灣人,在強大的國家意識形態脅迫下,有人無奈地用曲折方式進行無言的抗議,但也有人直接加入國家暴力行列,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共犯,至今仍值得令人省思。

本刊另一篇林倩君所著〈找回失去的亞特蘭提斯:從德國晚期浪漫主義小說《金罐》溯源「魔幻寫實」書寫〉,係從文學史的角度,分析十九世紀初德國晚期浪漫主義代表霍夫曼(E. T. A. Hoffmann)具有「魔幻寫實」的開拓性文學創作作品。本文追溯並澄清「魔幻寫實」(Magischer Realismus)這個概念與經典作品須從霍夫曼的《金罐》這本小說談起,並分析「魔幻」的想像情境如何透過「寫實」地「大膽地進入現實生活中」,改變了德國早期浪漫主義所追求之脫離現實的幻想和內在自我的情結。本文若拿來與前面專號主題有關明治維新的「國家意識形態」連結想像的話,剛好形成反面的對比。鼓吹「國家意識形態」者,用失去純真而看似成熟的手法,強迫百姓進行千篇一律的「魔幻」想像,想像一個天孫民族的共同體,並進入現實人民生活中,壓迫著人民必須過著單一的思想與習慣。但霍夫曼的「魔幻寫實」卻是一部回到童年的純真,希冀一種多元可能的想像,並落實在現實生活的開放中,藉以平衡現實的殘酷世界與理想的世界。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201809 (63:2期)期所有篇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