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教育研究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
|
第一篇論文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學系張同廟教授、康寧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傅木龍助理教授撰寫之〈值否?高等教育學生事務人員工作價值觀對組織承諾之影響:敬業貢獻之中介效果〉。本文旨在探討工作價值觀、敬業貢獻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並驗證敬業貢獻的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南部高等教育學生事務人員,採問卷調查法,分析工作價值觀對組織承諾的影響、工作價值觀對敬業貢獻的影響、敬業貢獻對組織承諾的影響,以及敬業貢獻對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的中介情形。全文針對高等教育學務人員的「工作價值觀─敬業貢獻─組織承諾」之中介歷程模式,依據驗證結果確實可行,所以若欲有效提升學務工作人員的組織承諾,關鍵在於能夠聚焦其對工作的敬業貢獻情形,當然亦不能輕忽工作價值觀此因素的輔助效用,值得各校學務工作者的重視。 第二篇文章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陳怡瑄博士生與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發展中心劉智淇助理教授共同撰寫之〈中高齡者參與全英文授課之英語學習歷程:雙語國家政策提升民眾英語學習力之實施案例〉。本文採質性訪談,採訪八位中高齡參與終身學習機構全英語課程的學習者,研究發現,不同學習者在相同環境下會有不同的學習經驗。其中,正向學習經驗因素包括:開口說、生活化課程、外籍教師跨文化教學、遊戲式學習和科技輔助教學;負向學習經驗因素包括課程鬆散、全英語授課、受限的師生互動、缺乏即時回饋和課後練習。正向學習經驗可以促進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產生積極態度,負向學習經驗則會導致消極學習。當終身學習機構成為雙語國家政策實施的一環,正規教育體系外學習者的英語學習議題也應該受到重視。臺灣正面臨高齡社會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因此本研究以政策實施的中高齡者案例為研究對象,從認知發展理論歸納其英語學習歷程的正負面經驗、因素、未來學習策略與對政策的看法,具有學術應用與實務參考價值。 第三篇文章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林孟安博士撰寫之〈國中數學彈性學習課程情意領域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本研究設計融入「數學史、數學常識、實作活動」之七年級彈性學習課程,實施於一所國民中學,依據詮釋學觀點應用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探究學生詮釋的轉變以及情意領域潛在課程的教學成效。研究發現,整合數學史、數學常識與實作活動的課程能轉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詮釋、啟發數學學習動機與興趣、增進情意領域學習成效,以及促進學習遷移,據此再為國民中學數學彈性學習課程規劃與實踐提出具體建議,深具教學實務價值。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312 (22: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