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教育研究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
|
第一篇論文為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生林秋美撰寫之〈Henry Giroux的跨界教學論及其教育蘊義〉。Giroux是一位難以一家學派或理論定位,且不斷跟著時代與思潮變遷而充實自身理論的學者;他在後期教育思想中,批判地運用了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中心、女性主義、Dewey民主教育等思想,改進前期之社會批判理論所面臨的缺失,並延伸出跨越邊界的教學論,為建構學校成為民主的公共領域、教師做為公共知識分子,以及學生做為解放的公民而努力。本文主題正是探究Giroux受到後現代思潮影響後提出的跨界教學論,文中首先分析後現代思潮與跨界教學論的關聯性;其次,逐一說明跨界教學論的四個核心政略,包括差異政略、對抗文本、對抗記憶及語言與聲音政略;最後,提出Giroux跨界教學論在教育實踐上的三個蘊義,包括:一、轉化型教師,教師既要肯定亦要批判學生的聲音,並將教育連結到公共生活;二、發聲的學生,讓學生從自己的歷史與經驗發聲,並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使其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三、對抗記憶的課程,重新建構課程,對抗主流階層建構出來的記憶。本刊相當期待本文提出的這些教育蘊義能有益於第一線基層教師在進行教育實踐時的參考,也期待引發從事教育學研究的讀者之更多學術討論。 第二篇文章為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張同廟副教授的〈大學學生事務人員隱式心理資本、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本研究主張「隱式心理資本」對於大學組織成員的工作態度和行為之影響,是值得關注的新課題,因此採取問卷調查法,調查南部11所公私立大學的學生事務人員,研究發現包括:一、隱式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不具顯著效果;二、隱式心理資本對工作滿足有顯著正向效果;三、工作滿足對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正向效果;以及四、工作滿足對隱式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中介效果。鑑於高等教育學生事務是一項困難度高且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學生事務人員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像是諮商輔導專家者、校園生態管理者、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育者等,本文提出了強化學務人員的隱式心理資本,以提升工作滿足;以及有效提升學務人員工作滿足感,以增進組織公民行為等具體建議,頗值得我們在面對快速變化的高等教育環境,思考如何創造大學運作的有利條件與優勢之參考。 第三篇論文為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系梁亦華博士生和喻寶華助理教授合著之"From Strangers to Friends: The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Expectations of Friendship between Mainland and Hong Kong Students"(從陌生人到朋友︰中港跨文化友誼的挑戰與期望)。本文採用混合式研究法,透過網上問卷和半結構化訪談,探討中港學生彼此間對於友誼的感知和挑戰。本研究發現到,語言差異、文化差異和缺乏共同話題是主要的挑戰。本文背景是考慮自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及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以來,中港兩地的關係日益緊張,社會及個人層面的矛盾亦日趨尖銳,然而,教育界對於在香港就讀的大陸學生與本地學生之間互動的友誼,目前仍欠缺充分的研究,這對於臺灣也一樣適用。臺灣大學生如何與來臺就讀的大陸學生互動和發展友誼,頗值得臺灣的大學及大專院校學生引以為鑑。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006 (19:1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