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教育研究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
|
第一篇研究論文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黃嘉莉教授、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謝紫菱助理教授及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丁一顧教授合寫之〈臺北市與亞洲三國TALIS教師專業發展之比較研究〉,透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13年進行的「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的問卷,調查研究臺北市教師專業發展現況,並比較研究臺北市與日本、韓國及新加坡三國教師專業發展的差異。本研究發現,臺北市教師在初任教師導入方案的表現低於亞洲三國教師,而參與初任教師輔導的現況則高於亞洲三國平均;臺北市教師在自我效能的表現高於亞洲三國教師;臺北市教師在教學工作滿意度的表現上大致高於亞洲三國平均;臺北市教師在學校環境滿意度表現高於亞洲三國平均;臺北市教師在學校氣氛方面與亞洲三國教師相較互有高低的表現;臺北市教師在專業發展正面影響的表現大致高於亞洲三國平均。本文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五項建議,包括強化初任教師導入方案與普及性、賡續推動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進階制度、檢討現行教師考評制度之成效與未來發展、思考與建構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以及持續進行後續研究並深入瞭解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可供關心師資培育的研究者及教師政策的規劃者之參考。 第二篇論文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張菀芯博士生、曾玉村教授及薛夙芬博士生合著之〈國小學童課室討論動態歷程之探討:先備知識的角色〉。研究者關注學生對於討論議題的先備知識如何影響課室討論,比較學生在閱讀並討論其具有高低先備知識的議題時的對話模式。研究使用滯後序列分析,以觀察兩班國小五年級學生的課室對話的動態歷程。研究發現高先備知識與低先備知識兩種主題的討論有相同及相異點。在相同之處,兩者皆呈現簡單提問引發簡單回應的模式,也包含許多的社會互動在其中。至於差異之處,其一高先備知識主題的論證與反駁數量皆高於低先備知識主題;其二是討論高先備知識主題時,達顯著的對話歷程是「有解釋提問→解釋」,而在低先備知識的主題下,便缺乏「有解釋提問→解釋」的歷程;其三,討論過程中,解釋、論證、教學介入等對話模式會不斷交錯出現,這點在低先備知識主題上更為明顯。本研究發現有助於國小教師對學生的討論型態有更多的覺察,並瞭解討論當下應如何因應與介入,具有實務應用的參考價值。 第三篇論文為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梁忠銘教授之〈日本近年地方創生教育重要政策之研究〉。有鑑於日本安倍晉三內閣於2012年提出「地方創生」的基本目標後,文部科學省積極地提出具體政策。針對日本文部科學省與其附屬組織之中央教育審議會所提出「地方創生」相關教育之諮詢報告書,以及文部科學省內部提出之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歸納日本地方創生的概念,主要是「在地方創造足以因應國際化及全球化競爭之方式,打造能讓年輕一代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生活環境」;進而探討文部科學省的地方創生教育相關計畫與報告書內涵,研究者歸納出兩個面向:一是從教育改革、地方創生等動向思考學校與地方社區共同合作之必要性,二是邁向學校與地方社區今後共同合作之樣態。臺灣面臨與日本現況類似的情境,行政院於2018年兩度召開「地方創生會報」,訂定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將地方創生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可見此研究的探究與歸納,頗值得教育決策者與關心教育未來發展者的參考與借鑒。 第四篇論文為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林仁傑副教授與林怡君博士合著之〈探究Collingwood的美學理論及其在中小學教學上之啟示〉。本文首先針對美學的表現主義美學與克羅齊主義發展做一回顧,且主張美學對於教育而言,不應只被視為和音樂、繪畫等傳統藝術科目有關。其次,探究英國思想家R. G. Collingwood的早期與晚期美學思想,及其藝術教育論,以說明藝術與教育的關聯。最後,本文提出三點啟示,以做為學校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一是教師應思考如何讓學生領受到學科當中的美;二是重視語言的表達就是一種藝術想像性與創造性的表現;三是重視學生想像與創造的能力,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模仿、記憶與背誦。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912 (18: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