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关系中的平衡: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崔雪娟  王美玲  李明昆  王善边  黃昱倫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寻求关系中的平衡: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
並列篇名
Seeking Balance between Relations: A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Sympathy Education
作者 武秀霞
中文摘要
同情既是一种开放、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也是将他者、他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将自我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教育可以被概括为“以同情的态度行教育,用同情的方式育同情”。对同情之生成条件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辨别同情精神之根本、理解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情性教育寻求的关系平衡并非基于一般层面而言的,而是与同情内在的条件性因素相呼应,注重心灵、情感、想象、感知等的互通,力求在具象与抽象、情感与理性、个体性与向他性之间达成平衡。
英文摘要
Sympathy implies a warm and open psychological recognition or orientation; it is also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tion, in which others or other things are absorbed into the mind of the self and the self is integrated into others. Sympathy educ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education with the attitudes and approach of sympathy.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where sympathy emerges will be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foundation of sympathy sprit and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sympathy education. The balance that sympathy education seeks between relations is not something at general level; sympathy education, responding to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sympath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mind, emotion, imagination and perception, and tries to seek a balance between the 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 emotion and reason, and ego and others.
起訖頁 013-019
關鍵詞 同情同情性教育关系平衡sympathysympathy educationrelationbalance
刊名 教育學報  
期數 201404 (10:2期)
出版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
該期刊
上一篇
康德教育学中的惩罚理论及儿童心灵学说
該期刊
下一篇
教育中的后现代犬儒主义阐释—基于海德格尔“构境论”视角的解读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