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全文 | |
篇名 |
評〈阿Q正傳〉中方言雙關的英譯
|
---|---|
並列篇名 | Translating Dialectal Puns in “Ah Q Zhengzhuan”: A Review Article |
作者 | 汪寶榮 |
中文摘要 | 雙關是一種借助語音或語義的聯繫,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獲得雙重意義的修辭手段。雙關並不都是建基於標準語,以方言為材料的雙關在文學作品中相當普遍。「方言雙關」可定義為利用某一方言的語音、語法、語彙創造的雙關。現代大文豪魯迅在他的小說中用了不少紹興方言雙關,惜乎尚未引起學界重視。本文以〈阿Q 正傳〉中若干方言諧音雙關為例,借用比利時學者Delabastita 的雙關翻譯理論,對四種英譯本處理雙關的手法試作評析。方言是人物塑造的有效手段,很多小說家殫精竭慮表現方言的語音特點(Cuddon, 1998, p. 218)。魯迅對方言諧音雙關情有獨鐘,他的小說中所見方言雙關多為諧音雙關。聶鴻音(1987,頁271,277)建議根據作者口語(一般指作者的家鄉方言)判別方言諧音字,該標準無疑也適用於判別方言諧音雙關。以作者口語為方言雙關的判定依據,意味著諳熟作者家鄉方言的人才有發言權。筆者身為紹興人,且研究魯迅小說有年,自揣有能力識別其中的紹興方言雙關。 |
起訖頁 | 203-216 |
關鍵詞 | 魯迅、阿Q正傳、英譯、方言、雙關、詞語誤用、諧音人名、人名雙關、方言諧音雙關、詞語誤用雙關、諧音人名雙關 |
刊名 | 編譯論叢 |
期數 | 201009 (3:2期) |
出版單位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該期刊 上一篇
| 翻譯中的語言規範問題:談網路的語料庫功能 |
該期刊 下一篇
| 既見樹木,也見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