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Research |
|
本刊本期同樣收錄四篇佳作,研究方法涵蓋概念分析、文本分析、教學實驗的量化分析,以及資料庫分析等方法。除了研究主題的百花齊放、各擅勝場,此也充分反映出本刊在教育領域的「多元」核心精神。 第一篇為黃珊所做之「美術活動融入社會技巧教學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成效之探究」,探討認知行為取向的自編美術教學活動對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社會技巧之成效。研究發現,美術活動對兩名受試者在藝術情境中表現自我、人際互動和美術參與行為三向度均有進步,且對其表達自身情緒感受、分享、共同合作以及活動參與度等方面均有正向成長的影響。 第二篇由石政言與蔣佳玲所著之「從家族相似性探討臺灣後期中等教育階段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之關聯」,藉由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描繪出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之間互相交錯與重疊、猶如一個家族間的成員所具有的相似性,彰顯普通高中與技術高中雖擁有不同目的及功能,卻具有某些相似內涵的面貌。 第三篇由陳俊瑋、鍾啟暘、林仁傑與鄧鈞文所著「臺灣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主要探討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就的相互影響效果、個別潛在成長變化及潛在成長變化間的關係。藉由「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四波分析,研究發現,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就存在相互影響效果;此外,學生自我效能感初始狀態會顯著正向地影響學習成就成長速率,學習成就初始狀態也會顯著正向地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成長速率。 第四篇「傳統生態智慧對十二年國教道德素養之啟發:論生態道德素養」則是由王嘉陵所著。其主要目的在討論十二年國教課綱裡面的「道德素養」內涵,並從傳統儒釋道三家的生態智慧出發,思考新課綱中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作者認為,人的角色與定位,應當從廣大的自然環境來看待,而不只是限制人際社會,對於道德議題的看待亦是如此。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811 (18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