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育與心理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 & Psychology |
|
第一篇論文「COVID-19心理研究之文獻計量分析」,乃由陸軍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陳景花副教授所撰寫。她利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共蒐集8235篇論文資料,並以VOSviewer書目軟體分析工具,將文獻資料進行視覺化的分析與呈現,以協助瞭解有關COVID-19心理研究文獻發展趨勢、知識合作及交流情形,並聚焦於科學合作、研究熱點及研究知識基礎的探討。結果發現:一、從科學合作關係而言,國家排名以美國的影響力最大,包括發文量、引用次數、與其他國家連結及總連結強度,皆排名第一;美國的史丹佛大學與其他研究機構的總連結強度最強;共現作者Mark Griffiths的發文量最多,Handan Akkas與最多的作者合作;二、研究熱點以「COVID-19大流行及公共衛生」、「焦慮與憂鬱」、「情緒調節與因應」、「樣本特徵與介入策略」及「量表編製與測驗」等關鍵詞主題集群,為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三、COVID-19心理研究的知識基礎,涵蓋「COVID-19心理研究」、「心理量表工具」、「SARS相關研究」及「統計應用」四大類型。最後,作者亦提出COVID-19心理研究啟示,以國際合作制定心理健康的短期及長期策略,並善用心理量表工具,以了解並因應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作為維護心理健康的共同目標;至終,共享COVID-19心理研究學術成果,為COVID-19心理研究帶來更多問題解決的契機。 第二篇論文「化險阻為夷途:COVID-19恐懼情緒影響性研究——恆毅力的關鍵角色」,乃由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熊師瑤助理教授與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張宥沁助理教授合作撰寫。她們採用調查法,於臺灣疫情高峰期間,邀請321名大學生與研究生完成線上問卷調查,使用測量工具包含COVID-19恐懼情緒量表、焦慮量表、反芻思考量表、心理彈性量表與恆毅力量表,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檢驗中介效果模型,並以Process檢驗調節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女性、一般大專院校學生焦慮情緒較高,大學生反芻思考高於研究生;COVID-19恐懼情緒引起焦慮情緒,進而引發反芻思考,並且降低心理彈性,為完全中介模型;但恆毅力以及熱情子向度,卻對反芻思考與心理彈性之間具有調節作用。文末,作者提出未來教育發展與心理輔導的具體建議。 第三篇論文「COVID-19疫情期間大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態度與自我導向學習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乃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涂振源博士候選人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鄭承昌教授合作撰寫。他們使用問卷調查法,透過自編結構式問卷,研究247名大學生樣本,以探討COVID-19疫情期間大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態度與自我導向學習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大學生增進資訊素養,有益於提升學習態度及促進自我導向學習成效;大學生之學院別對學習態度與自我導向學習、資訊素養與自我導向學習具有部分調節效果;疫情期間大學生之居住地別對學習態度與自我導向學習具有部分調節效果。文末,作者提供促進資訊素養發展的具體教育建議。 第四篇論文「使用數位科技輔助Z世代年輕人教學與學習」,乃由靜宜大學林思伶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劉世閔副教授、國家教育研究院趙珮晴博士後研究員、國家教育研究院程敬閏主任秘書、臺北市立大學林信志助理教授和輔仁大學莊俊儒副教授等人合作撰寫。本研究設計開放性問卷,採取焦點團體訪談方法,整理臺灣北中南地區專家與學生共六場訪談結果,並透過三角校正和Nvivo軟體程式進行逐字稿分析發現:老師能使用線上會議軟體、線上多人協作工具、數位影音情境教材、線上教學評量輔助教學;學生優先使用線上資訊進行自律學習策略的尋求協助,也習慣使用數位科技產品並搭配電子筆記、電子書籍進行學習;許多大專院校已應用VR、AR於課堂中,且有部分師生因不當或被迫使用數位科技而有視訊會議疲勞現象出現。文末,作者們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供教學與學習參考。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212 (45:4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