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攝影」:以〈偽記憶:電工〉為例,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篇名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攝影」:以〈偽記憶:電工〉為例
並列篇名
The “Photography”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Case Study of 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
作者 朱盈樺
中文摘要

自2022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慧圖像工具逐步向公眾開放,因其具備接近「真實照片」的視覺效果,隨即引發廣泛討論。這些影像是透過演算法處理和視覺數據資料庫訓練產生,並非捕捉實際場景,與現實世界並無直接的物理聯繫,這也使人重新思考在人工智慧技術背景下攝影的價值與未來發展。由於攝影的定義與認知持續變動,人工智慧生成圖像技術引發的討論展示了攝影發展如何促使我們反思媒介技術的文化意涵。本文認為,透過探討這些「攝影事件」,可以進一步理解當下攝影在技術與媒介層面的轉變。本文以2023年德國藝術家艾爾達格森(Boris Eldagsen)以〈偽記憶:電工〉參加索尼世界攝影大獎所引發的爭議為例,並以傅拉瑟(Vilém Flusser)的理論為框架,從三個面向進行討論:數據庫作為記憶外部化的角色、提示書寫在影像生成中的作用,以及裝置(機具/機制)概念如何擴展我們對攝影的理解。

英文摘要

Since 2022, generative AI image tool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initiating widespread discussion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visuals that closely resemble “real photographs.” These images, generated through algorithmic processing and training on visual datasets, have no direct connec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This has led to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value and future of phot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AI technology. Discussions surrounding AI-generated imagery reveal how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compels us to reconsider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media technolog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y examining the “photographic incident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s in photography at both technical and media levels. Taking the controversy sparked by German artist Boris Eldagsen’s entry 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 in the 2023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pplies Vilém Flusser’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three aspects: the role of databases as externalized memory, the function of prompts in image generation, and how the concept of apparatus/dispositif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y.

起訖頁 193-229
關鍵詞 生成式人工智慧傅拉瑟記憶裝置(機具/機制)攝影Generative AIVilém FlusserMemoryApparatus/DispositifPhotography
刊名 藝術評論  
期數 202507 (49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DOI 10.53106/101562402025070049006   複製DOI
QR Code
該期刊
上一篇
融匯的視域:從跨媒介方法重新思考楊德昌的《恐怖份子》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