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魂不散」可視/聽化:《天涯海角》、《兩個只能活一個》的九七創傷情感與香港身分探索,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篇名
「陰魂不散」可視/聽化:《天涯海角》、《兩個只能活一個》的九七創傷情感與香港身分探索
並列篇名
Haunting Specters Visualized and Audible: Exploring 1997 Trauma, Emotional Politics, and Hong Kong Identity in Lost and Found and The Odd One Dies
作者 林妏霜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檢視香港電影《天涯海角》(1996)與《兩個只能活一個》(1997),重返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前後,探討屬於香港與九七那條時間軸線;觀察其「九七」話語的創傷敘述與情感政治,以及其音像符號所呈顯的個人欲望與集體力量,如何開啟社會空間所表述的「港式共同體」。兩部文本皆產出於香港獨特的創作模式,並以跨國明星金城武為主角。無論其文本被視為「隱喻九七」,或充滿了「九七諷喻」,藉由再次探詢那些被擇選的情感線索,以便觀察那樣的身體與身分、聲音與影像之間的「幽靈化」狀態,是否也以其可視性與可聽性,展演出後續的情感動能?而金城武的文本化,在這樣借題九七的電影中,又能表述出什麼樣的「香港性」?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ong Kong films Lost and Found (1996) and The Odd One Dies (1997) to revisit the timeline surrounding Hong Kong’s 1997 sovereignty transfer. It explores the “1997” discourse through trauma narratives and emotional politics, analyzing how the audiovisual symbols within these films articulate individual desires and collective forces that shape a socially expressed “Hong Kong-style community.” Both films were produced within Hong Kong’s unique cinematic framework, with Kaneshiro Takeshi as the leading actor. Whether these texts are regarded as metaphors for 1997 or infused with “satirical allegories of 1997,” this study re-examines the emotional cues they present to investigate how the interplay of body and identity, sound and image, manifests a “spectral” state. Does this spectrality, through its visibility and audibility, reveal subsequent emotional dynamics? Additionally, how does Kaneshiro Takeshi’s textualization in these films contribute to articulating a sense of “HongKongness” within this cinematic engagement with 1997?

起訖頁 125-157
關鍵詞 1997香港電影創傷情感政治幽靈化金城武香港性Hong Kong FilmsTraumaThe Politics of EmotionSpectralityKaneshiro TakeshiHongkongness
刊名 藝術評論  
期數 202507 (49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DOI 10.53106/101562402025070049004   複製DOI
QR Code
該期刊
上一篇
香港反送中街頭塗鴉的政治意涵與轉變
該期刊
下一篇
融匯的視域:從跨媒介方法重新思考楊德昌的《恐怖份子》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