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的反身性:當代臺灣藝術家的「田野」及其「他/祂者」思維,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篇名
感知的反身性:當代臺灣藝術家的「田野」及其「他/祂者」思維
並列篇名
Perception Reflexivity: “Fieldwork” and the “Other/Supernatural Other” Perspective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ists
作者 梁廷毓
中文摘要

在1960年代以後,西方當代藝術開始轉向人類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經驗成果。此一現象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人類學轉向」或「民族誌轉向」(ethnographic turn)。晚近臺灣當代藝術場域當中,也逐漸出現藝術家以不同形態的田野工作及民族誌方法,結合藝術創作的實踐。然而,目前相關的文本散落各處,鮮少有專文的研究和探討。因此,本文一方面以相關藝術家的觀點,展開對創作方法的思辨;另一方面,則探討臺灣當代藝術繞經田野調查所產生的藝術創作,究竟涉及到何種對於「他者」的特異感覺方式及倫理維度的美學探索,以及一種感知的反身性實踐。本文認為,臺灣當代藝術繞經田野調查所產生的藝術創作,實際上是一種對於他/祂者的感知方式及其倫理維度的美學探索,敞開一種擴延差異感知維度及時空尺度的實踐視野。

英文摘要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has increasingly turned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methods, and empirical results. This phenomenon is known as the “ethnographic turn” in contemporary art. Recently,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 has also seen artists adopting various forms of fieldwork and ethnographic methods integrated with artistic practice. However, relevant texts are scattere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dedicated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one ha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reative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levant artis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examines the artistic practices in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 involving fieldwork. It focuses on the unique ways of perceiving the “Other” and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exploration, as well as a practice of perception reflexiv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artistic creation in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 involving fieldwork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perceiving the “Other” and its ethical aspects, opening up a perspective that extends the dimensions of differential perception and temporal-spatial scales.

起訖頁 001-042
關鍵詞 臺灣當代藝術民族誌轉向田野調查鬼魂祂者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Ethnographic TurnFieldworkGhostsSupernatural Other
刊名 藝術評論  
期數 202507 (49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DOI 10.53106/101562402025070049001   複製DOI
QR Code
該期刊
下一篇
國家機制、文本重組與後疫情節慶認同:噶瑪蘭治病儀式移轉、流動與再現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