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研究,202112,(13:2期)-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崔雪娟  王善边  黃乃熒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教育研究
Journal of Life Education

德國哲人Jean Paul 曾言「談到教育即是談到一切」,生命教育雖已是當今學校教育重大課題,但不論正式課程、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或空白課程,都可能與生命教育有某種意義的牽連。因此教育上的重要改革變遷也都有可能導致生命教育實踐的連動,上世紀末啟動的臺灣教育改革運動與臺灣民主化進程大致齊步相伴,其中有幾項重大事件都為更良善的生命教育來帶契機,如1999 年《教育基本法》的制頒宣告教育權的主體為人民,無形中強化個人「主體性」在哲學諸範疇上(知識論、倫理學、美學)的意義與重要性。

2014 年末臺灣立法院完成《實驗教育三法》立法後,數年之間各地出現實驗教育大爆發,而遠在實驗教育法源《教育基本法》誕生之前,臺灣已陸續出現諸如人本教育基金會森林小學、全人中學、種籽小學、華德福小學、道禾學校、自主學習實驗計畫等倡議,強烈主張教育應回歸受教者「主體性」、「人即目的」、「兒童本位」(Von-Kinder-Aus)、「自主學習」等教育哲學精神。換言之,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隱然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默契共識,這些實驗教育先驅對於教育實踐關懷生命的完整性成長發展,也構成當前國民教育新課綱實施重要的參照經驗來源。為能彰顯實驗教育的另類教育在生命教育上的可能貢獻與對主流教育的啟示,而有製作「實驗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專輯的動機。

本專輯第一篇論文〈道禾實驗教育學校中的生命教育〉主旨在探究扎根於「華人文化土壤」的實驗教育機構—道禾實驗教育學校,其背後的教育哲學立論基礎、永續棲居之生態村落教育蘊意、及其生命教育圖像與內涵,主要集中於分析道禾實驗教育獨特的系列課程,如工坊、山水學、節氣文化與生活、與神話課程等,進而詮釋其背後所蘊含之生命教育意義。主要研究發現有:在社會加速度中「求難、求拙、求慢及求少」、生命壯遊及與大自然同體、生命內在律動與大自然同節奏、生命內在靈性與大自然生態之交融。道禾實驗教育的特色課程與生命教育圖像,為當代人類文明與生命的整體性問題,在實驗教育上啟示了具有可能性與意義性的出路。

本專輯第二篇論文〈森林何處是(不)飛花? 一位大學教師教育實踐的生命敘說〉主旨以敘事研究取向來探詢一位大學教師的生命成長與實踐意義,並以人智學生命發展為縱向探索的軸線,以教育理念的重要精神為橫向探究的視角。本文生命故事發展呈現了重要的敘事探究事項如下:一、敘事參與者成長經驗所呈現的重要主題與生命軸線,為「呼—吸」般「釋放—緊實」兩股力量的生命樂章。二、敘事參與者的成長歷程,在人智學生命史論述上呈現了「善—美—真」發展階段的重要意義;三、敘事參與者走出的教育實踐行動,與其個人生命成長呈現了映照與串接;四、敘事參與者的生命路徑、教育實踐、教育理念三者呈現相遇的關係。五、本文敘事參與者持續參與教育實踐行動的生命轉化歷程,提供了身心靈整合的師培、生命教育、與華德福教育理念精神的重要意義。

本專輯第三篇論文〈一所華德福學校師生生命之邂逅〉主旨關注華德福教育的獨特學校文化脈絡下的師生關係。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與焦點團體法,透過教師與學生的觀點,分析出華德福教育中獨特的師生關係樣貌。研究結果發現,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實際應用四體說、氣質說、七年發展說、八年導師制等人智學理論於教學實踐之中,整體而言,在華德福學校中,人智學理論扮演一種參考的框架,指引教師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在,進行以身教為原則的全人生命教育實踐。

因此本專輯第一篇論文以一所實驗教育機構整體為對象,從其教育理論哲學與整體課程特色上勾勒其生命教育的主要精神與內涵,隱然浮現瑞士教育家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的哲理銘言「人同時是自然、文化與自我的作品」,生命教育的核心問題也就在呈顯:如何安排設計學習者在此三大範疇整體上的生活、學習與發展。道禾教育學「師法自然、直心中觀、知行合一」的心法也可在此架構上獲得整體性的理解。

第二篇論文特色在於以一位從事「實驗教育師培」的大學教師之生命敘說為材料,意圖從其生命故事獲得實驗教育師培者的生命歷程意義圖像,其成果明顯符應存在主義哲學所強調的人類圖像焦點:人乃是意義的追尋者與創造者(Man searching for meaning),並且因此而延伸出教師倫理學的一項斷言:教師本身(what he/she is)、教師作為(what he/she does)、教師言說(what he/she says)三者在教育影響力上的優先次序(is >does >says);換言之,唯有教師誠真地(authentically)面對生命究竟意義的追尋、轉化與堅持,才能真正實踐生命教育的任務。

第三篇論文題材題旨則聚焦於「師生關係」在生命教育或人格教育實踐上的意義,德文社會則稱為之為「教育關係」(Paedagogische Verhaeltniss),強調「關係的重要性」(Relationship matters)、「無關係即無教育」(No education without relation),而實質的師生關係必然有其教育者背後無窮的複雜形成緣起,對於師生關係的應然性、現象性或詮釋性各種探究,都應可以帶來對生命教育實踐的蘊意與啟示,值得學界持續努力。

除了《實驗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專輯收錄的三篇論文外,本期尚收錄一篇專題論文,即許詠晴博士的〈孟子人性論中的自由與責任〉。在此論文中,許博士對於孟子人性論這個課題提出了非常現代性的詮釋,在性善說、性無善無不善說、性可善可不善的爭論中,許博士注意到經驗上的行為其實無法證成不同理論的真偽。但是,透過當代決定論與自由意志議題的啟發,以及法蘭克福例子的說明,從行為者自身的反思與責任的自省,可以證成孟子的人性論言之成理,或者說比起另外兩者對於人性更具有解釋力。更有趣的是,許博士在本文中也藉由人具備高階慾望與反思能力的特質,證成人和動物僅依靠本能行動的方式不同,也證成即使是受到環境影響的行為仍有道德責任的結論。這些結論對於孟子人性論的當代意義顯得特別重要,也足以反映古人智慧仍然是值得繼續研究與借鏡的。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202112 (13:2期)期所有篇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