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教育研究 Chung Cheng Educational Studies |
|
第一篇論文為臺北醫學大學語言中心李多耕助理教授及Adelphi大學洪嘉元副教授撰寫之〈混合式案例學習法對於引發大學英語兼任教師群體反思之影響〉。本文透過線上社群,從參與者觀點探究大學兼任教師使用混合式案例學習法的實務情形,全文質量並重且研究方法多元,邀集4位大學兼任英語教師參與一學年的混合式案例學習法,並從教師針對教案的分析與討論及焦點團體座談探究該學習法的應用價值,提出混合式案例學習法可使教師們對其過往教學,進行群體反思,以不同觀點去審視其教學經驗,同時亦能幫助教師以鷹架架構方式學習,集思廣益探討解決各種教學困境的方法。全文既能作為大學兼任講師進行混合式案例學習的參考,亦能提高讀者對於該學習法的認識,提高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能性。 第二篇文章為國立屏東大學葉俊廷副教授及其學生黃愷琪、王家薇共同撰寫之〈醫院高齡志工服務的學習歷程—角色重建與生命意義的探尋〉。本文以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針對在醫院服務超過3年,且接觸過急診病患的60歲以上高齡志工進行訪談,並以持續比較法進行分析,探討高齡志工參與志工服務的學習歷程,以及志工服務過程對生命意義的體會。透過探詢經歷過豐富生命體驗的高齡志工服務歷程,包含從事志願服務的動機、累積學習和專業經驗、負向經驗和調適,以及服務過程所帶來的意義,深入淺出地論述高齡志工服務學習歷程的多元性與與重要性,進一步成為高齡志工成功老化的途徑之一,建立正向自我角色,從而提出醫院對志工管理及培訓的相關建議,具有學術應用與實務參考價值。 第三篇文章為國立中正大學李佩珊兼任助理教授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戴淑芬副署長撰寫之〈因應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後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倡議策略之探討〉。本文以文獻分析法整理對偏差行為少年或兒童、曝險少年及觸法少年的輔導措施及司法措施,探討此修法對於學校之衝擊,包括學校輔導、家庭教育以及面對不同司法措施之因應,並且提出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倡議的重要性、意義及方法。本文一方面關注法條的完備性及其在實務面上對學校及家庭的衝擊,一方面也針對校方輔導人員在專業性的定位有所觀察,進而提出因應修法後的專業倡議策略及介入輔導的系統化合作,以呼應《兒童權利公約》重視兒少的自由權、生存權、受教權及禁止歧視之原則,對於學校輔導機制與法條完備性具有實務應用價值。 第四篇文章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林孟安博士候選人撰寫之〈數學教育美學之探究〉。本文依循D. Townsend提出的美學觀點,並進一步應用M. Paterson與J. Higgs提出的詮釋學方法,從而對美學、教育學與數學教育的研究做文獻分析,以探索美學導向數學教育的可能性。全文整合了數學教育哲學中的理學、美學、教育學的理論,並佐以數學教育的實徵研究文獻,深入淺出地論述數學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多元且複雜的意義與價值,引導讀者思考詮釋學對於數學教育美感向度的理解,進而提出美學導向的數學教育課程設計宜展現對學習者的重視,啟發其課程參與、知識建構及主動學習;教學實踐宜據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提供其表達想法、情感、意義與想像的機會以豐富美感經驗等觀點,深具哲學與實務價值。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212 (21: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