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少子女化的藍海策略:適性發展,成就每一位孩子
|
---|---|
作者 | 江彥廷、江宗灝 |
中文摘要 | 臺灣在1946 ~ 1964 年屬於農業社會時代, 總生育率維持在5.0 ~ 7.0,每年出生嬰兒約40 萬人;1965 ~ 1983 年進入工業社會,總生育率降為2.1 ~ 3.8,但受上一階段人口紅利之影響,直到1996年間,每年出生嬰兒仍維持在約40 萬人。隨著臺灣逐漸邁入後工業社會,從1984 年起,婦女總生育率已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人口替代水準的2.1,並逐年快速下降。綜觀世界,少女子化勢必影響國家勞動力、兵源、生產力、稅收及學校招生不足等嚴肅問題,攸關國家生存發展與競爭力的國安問題。臺灣因應少子女化,在各教育階段中,以提升教育品質,諸如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調降高中班生數、強化幼兒照顧品質等,以及轉型輔導及私校退場機制為主;其中,高級中等教育採降低每班學生數,自106學年國立高中職每班40 人,調整至109 學年每班35 人,以提升教育品質。如今每個孩子都是最珍貴的人力資本,更要精緻教育促進適性發展,因此,教育非僅是人才培育的功能,其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天賦和興趣能夠自由地開展,並且要顧及教育機會均等和提供公平適性的教育,讓每個孩子不因貧富,而影響自己適性接收優質教育的機會。在少子女化的浪潮中,要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適性發展,持續培養邁向未來的道路,讓天賦自由,成就每一個孩子。 |
起訖頁 | 022-027 |
關鍵詞 | 少子女化、藍海策略、適性發展、人口紅利、人口負利、農業社會、總生育率、工業社會、世界衛生組織、生肖效應、虎年效應、紅色警戒、勞動力、私校退場機制、高教深耕計畫、轉型輔導、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性別平權、家庭共好政策、性別公平、嬰幼兒、多元實驗教育、公辦民營、非學校型態、數位能力、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線上學習平台、小校轉型、區域整合計畫、混齡教學、跨校教學、虛實整合、生涯發展、覺察能力、生涯統整面面觀、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職業試探曁體驗教育中心、職探中心、職群、精緻教育、教育機會均等 |
刊名 | 師友雙月刊 |
期數 | 202310 (641期) |
出版單位 | 財團法人台灣省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文教基金會 |
該期刊 上一篇
| 從數位學習轉型看臺灣少子化的教學啟示 |
該期刊 下一篇
| 少子女化趨勢下公共化幼兒園之挑戰與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