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現象學之啟迪:以德布西音樂為例,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王善边  崔雪娟  黃光男  朱丽彬  王美玲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音樂現象學之啟迪:以德布西音樂為例
並列篇名
Enlightening from the Phenomenology of Music—Exploring the Music of Debussy
作者 彭宇薰
中文摘要
在二十世紀所展開之多元紛陳的哲學性論證中,由現象學延伸出來的相關音樂美學論述仍是個方興未艾的現象。本文首先簡述現象學之基本要義,主要以現象學開山鼻祖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的基本論點為敘述脈絡,帶出人類主體意識之意向性,以及現象之本質與還原等問題,並引介界域、世界、主體際性等概念;其次進入音樂現象學與藝術美學的部分,著重在波蘭現象學大師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的著作《音樂作品與其同一性問題》(1933)與法國現象學美學大師杜夫海納(Mikel Dufrenne,1910-1995)的著作《審美經驗現象學》(1953)之引述及闡釋,藉以釐清從現象學所引發之藝術本質等問題的探討;最後進入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4-1918)之音樂世界,藉由之前的論理與省思,探看音樂現象學所帶來之啟發。
英文摘要
Among the multi-dimensional discourses of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discussion of music aesthetics related to Phenomenology is still in the ascendant. In the present study, a basic theory of Phenomenology from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is stated at first, then the concepts of intentionality, eidetic reduction, horizon, world, and intersubjectivity are discussed. Furthermore,Phenomenology of music and art is brought to attention by the introduction of Roman Ingarden’s The Work of Music and the Problems of its Identity (1933) and Mikel Dufrenne’s The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1953). Finally, Debussy’s music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起訖頁 149-187
關鍵詞 音樂現象學英加登杜夫海納德布西Phenomenology of MusicClaude DebussyfMikel DufrenneRoman Ingarden
刊名 藝術評論  
期數 200912 (19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該期刊
上一篇
牡丹村(sinvaudjan)的歌謠
該期刊
下一篇
嵇康〈琴賦〉中「和」的美學意涵析論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