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崔雪娟  王美玲  李明昆  王善边  黃昱倫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購買本期
篇名
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
並列篇名
From Neo-Marx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Reconceptualizing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urriculum
作者 卯靜儒
中文摘要
本篇論文以再概念化的概念,剖析臺灣在過去20年中,發展的課程社會學研究之歷史語境,並佐以美國的課程社會學研究的轉折,分析課程社會學研究在過去是什麼,而現在極有可能的將會是什麼。這篇論文藉助後結構主義的權力∕知識和主體的概念,挑戰既有課程社會學研究的思考模式,嘗試提出後結構主義取向的課程分析架構雛形,提供臺灣的課程社會學研究者另外一種理論的工具和分析的策略,以超越過去課程研究僅問「誰的課程?誰受益?」之類的問題,進一步問:「發生了什麼?」這類具有經驗意味的問題。文章最後指出課程與主體(或認同)建構的關係,是未來課程社會學研究在探索課程知識、形式和社會關係外的另一重要研究課題。
英文摘要
Inspired by William Pinar’s notion of reconceptualiz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ifting discourse of the sociology of curriculum in the USA and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shifting ground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curriculum,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adoption of a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on the curriculum as a theoretical tool and analytical strategy for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urricula. This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goes beyond asking “Whose curriculum and who benefits from it?” to ask, “What happens in the curriculum”—the latter being an experience- oriented ques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educated “subject” (or identity construction) will be a crucial theme for curriculum studies in the future.
起訖頁 119-142
關鍵詞 新馬克思主義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Sociology of the curriculumNeo-MarxismPost-structuralism
刊名 教育研究集刊  
期數 200403 (50:1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該期刊
上一篇
H. M.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及其啟示
該期刊
下一篇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綜合評鑑--以桃竹苗地區為例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