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大學報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
本期刊登的三篇論文,其主題與內容如下,包括〈「必取行實」與「務存質樸」:論元結〈問進士〉五道的現實關懷〉一文從唐代中期著名文人元結〈問進士〉中所涉及的五道科舉策題,反省討論進士策題的形式與內容,進一步思考當時的社會與國家問題,從而折射出元結強烈的現實關懷。 元結分析每一道具體策題之寫作大致包含三部分,一是對社會現實的觀察,並析離出現實的問題癥結;其次對現有社會問題解決辦法的反思,接著提出新問題,要求考生根據策題提供對策或者解答原因。〈問進士〉進而針砭「進士」科的弊病,並嘗試提出改進之道:一、反對「浮薄」之人,「必取行實」之士;二、反對「淫靡」之文,主張寫作「務存質樸」。 元結官拜道州刺史時撰寫〈問進士〉一文,當時他已經具備長期的從政經驗,而且文學創作思想成熟,所以文中所論乃能切中肯綮。 第二篇〈《金瓶梅》崇禎本改寫詞話本飲食男女細節研究〉,作者企圖透過考察比較《金瓶梅》的兩種版本的異同,反省甚至反駁目前學界相對流行的觀點。 關於《金瓶梅》的版本問題,學界普遍認為,後出的「崇禎本」為了提高小說應有的美學意境,所以針對「詞話本」敘事瑣碎、結構拖沓的情形,進行刪削與重整。然而本文作者卻認為,單就飲食和男女兩方面看來,「崇禎本」的改寫恐怕就改變了「詞話本」原有的藝術設計。由此得知,學界對「崇禎本」的成就應該有所保留。 因為在古希臘羅馬神話的敘述中,人會轉變成其它的生命形式,如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物質等。這類奇幻的變形故事,除了嘗試解釋自然現象之外,尚可解讀成心理狀態的轉變,心理狀態的轉變,意味著人可以從其身軀之中,解離出來獲得自由與喜樂。便是基於這樣的思維,第三篇論文〈法鏡映照下的變形神話〉,作者以三則希臘羅馬神話為研究對象,引進苦業和離苦得樂的佛教觀點,檢視變形神話的意義。作者因而認為變形具有反映人間痛苦及渴望解脫之深刻意涵。 這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分為業果及互攝存在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業果法則解釋此三則神話中的變形故事,揭示花、樹與泉水的存在所涉及的因果關聯。第二部分探討變形中的互攝存在性,正好可以打破自我與他人以及生與死的界線。變形之後,原本孤立的自我,得以拓展成為與世間眾生相關聯的生命體。這個研究,開展了中西跨文化、跨領域的向度。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909 (64: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