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Research |
|
回溯過去的半年,編輯委員們一直朝著強化論述觀點、準時出刊、豐富議題內容等方向進行討論,進而給予編輯團隊更具體的方向與努力的目標。這段期間,感謝許多學術界的同好踴躍賜稿,審查委員也能夠盡其所能地在時限內完成審查的程序,投稿者也皆能依照審查委員的意見做即時且適當的修正回應,除了使論文的品質大幅提升,提供讀者一場具有更深層思考的饗宴外,亦得以進一步開展學術專業對話的空間。 本期總共收錄了四篇高水準的論文,其探討內容涵蓋早期療育、學業成敗歸因、原住民教育權利以及族群婚配等議題,充分回應了本刊之「教育與多元文化」刊名的精神和學術期許。而在研究方法上,本期除了三篇文章以資料庫分析為主軸外,亦搭配一篇行動研究的論文,希冀在刊登時效與刊登內容的研究架構上,盡量達到一合理且多樣化的平衡。其中,柯秋雪的「早期療育到宅服務融入家庭作息之協同行動研究」,探討到宅教保員與一位幼兒母親合作,實施到宅服務融入家庭作息之過程與成果。文中建議,到宅教保員與幼兒母親合作,實施作息訪談擬定的功能性目標能較符合家庭的需求,而家庭也較滿意執行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的過程。 其次,許崇憲所著「學業能力與努力成長對學業成敗歸因的預測力」一文,根據資料庫的統計分析,有四點發現:一、高中三年級學生傾向將學業成功及失敗都歸因於學習習慣、努力及能力等三項內控因素;二、學業能力初始水準負向預測能力歸因,學業能力成長斜率正向預測能力歸因;三、自發學業努力初始水準正向預測努力歸因,但學業努力成長斜率負向預測努力歸因;最後,學業能力與自發努力皆成長,可以顯著預測將學業成功歸因於能力。 再者,王前龍「教育權利保障改制下兩性原住民人口季節性增加與離群值比較」的研究指出,綜合政府統計資料估算出原住民人口自然增加性別比為65、登記身分人數性別比為68;男、女性登記身分人數在20~64歲各約1.6、3.4萬人,在1~19歲各增2.6、2.8萬,可見「從姓原則」對成年男性取得身分的約制作用大於女性,但對兒少人口影響小很多。 最後,在游宗輝、黃琇屏的「臺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父母之族群婚配封閉性研究」論文中,探討臺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父母的婚姻配對及原住民父母的婚姻配對之現況與封閉性,採用2015年科技部「臺灣東部教育長期資料庫之建置」三年期計畫第一期之臺東資料庫學生卷樣本,進行研究。但結果並不完全支持自利歸因偏差以及自我價值理論的預測,認為努力歸因對於臺灣學生有重要價值。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711 (16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