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Research |
|
對於原住民族學童的學習成就低落的問題,許多研究者分從文化差異、家庭社經背景、多元智能等面向進行探究,劉唯玉係由「多元智能」觀點探討此現象者,其認為原住民學童長久以來之學習成就偏低現象,可能是由於學校教師沒有以他們的強勢智慧進行學科領域之搭橋(bridge)教學。因之,採用協同行動研究法,以太魯閣國小(化名)三年忠班(化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協同Misa老師(化名)進行字詞套曲搭橋中文閱讀理解教學研究,並探討本教學模式配套之教學策略、希望與限制。陳彥廷則是以行動研究法設計用賽德克族文化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課程,將族群間爭奪獵場的歷史典故開發成電子書,並運用於教學現場,參與研究者肯定此媒材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特殊教育教育一向是教育執行的重要內容之一,朱思穎以宜花東、高屏地區國小不分類身障類資源班之現場為研究範圍。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量表以特殊教育教師為對象,對特殊幼兒入小一之自我決策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問題進行探究,發現教師在「獨立自主」、「人際適應」、「自我管理」、以及「心理賦權」的觀點有顯著差異。 劉乃綸則運用2010年「屏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探討大陸和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原住民與非少數族群子女學業成就之族群差異性,而東南亞子女之平均社經背景最低,但其平均學業成就仍優於原住民學童,表現並非最差;在控制所有社經背景後,大陸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最優,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次之,非少數族群子女再次之,原住民子女表現最差。而在教育政策上,原住民學童長久以來一直有學科基本能力未達一般水平的現象是重要的研究主題。 陳偉權則從社會學之多元文化之觀點更深一層瞭解醫病關係,探究門診醫病關係之醫療社會學意涵,以有別於過去從管理學理論出發的研究,來探究醫病關係,另覓改善醫病關係之思維方向。研究者採用量性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研究兩個方法以增進研究效度。 至於書評部分,賴志峰從《學校的分布式領導:學習和改進的實務引導》一書:就領導發展及方案評鑑的觀點,結合理論與實踐,提出具有推動分布式領導的策略與方法,將分布式領導具體化,建構分布式領導理論以及實務的作為,對於教學及學習的改進,提供清晰的架構與指引。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705 (15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