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Research |
|
原住民族的教育一向是教育執行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數學能力的提早紮根,對原住民族學童未來學習的重要基礎,高傳正、徐敏琪、高昱昕、李湘凌等研究者即以原住民幼兒園數學教學探究為主題,發現幼教教師運用「遊戲」、「大肢體活動」、及「可操作性」等數學的學習形式,可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意願,並經由有系統的「教具」引導後,原住民幼兒在數的能力表現上有明顯的進步;賴錦怡、洪清一針對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文化回應教學的探究,探討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的文化回應教學之可行性,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教學與研究參考;潘瑩方、林俊瑩、陳慧華根據文獻分析與實證探討幼兒與他人愈常進行社會遊戲,愈有助於幼兒在社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若幼兒具有較佳的社會能力,則愈能進行與他人有較多互動的社會遊戲。 李崗、蘇素珍採取個案研究的方法,探討藝術大師賴聲川的求學歷程,發現學習主體必須是學生,只有能夠聽見自己內心聲音的學生,才能成為自主學習的學生,才可能有機會成為一位大師。劉佩雲、吳玉珍探討透過模式建構探究知識/認識觀、目標導向與後設認知的關係,以及目標導向在知識/認識觀在後設認知之間的中間角色,深具課程設計的價值。 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父母的期望常是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許崇憲利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資料,探討父母教育期望的預測因子,發現漢人父母比原住民族父母期許子女接受較多的教育,而就大學學歷而言,原住民族父母比漢人父母較期許取得技職大學文憑,而對教育價值看法方面,可顯著預測漢人父母的教育期望。有趣的是,黃啟維、劉唯玉、羅文伶等以案例教學對國小足球隊學生學業挫折容忍力提升的研究,發現案例教學能提升研究對象的學業挫折容忍力。 蔡清田則從「核心素養」研究與課程設計的新進展,論述核心素養在臺灣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角色,指出核心素養能培育健全國民與終身學習者,可做為各領域/科目垂直連貫與水平統整課程設計的組織核心,強調不同領域/科目都有責任,且可共同合作培養國民核心素養。 從本期起,增加了劉修豪就《課程即是慎思探究》(Curriculum asMeditative Inquiry)書評:兼論課程的理性與感性,剖析作者讓我們擺脫對課程即是理性的理解,認為課程必須提供師生理解及轉化其意識的機會,才有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可能性。在當前對於12年課綱微調的紛紛擾擾中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思考與省思。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605 (13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