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研究 Journal of Life Education |
|
本期的主題是「生命教育與靈性教育」。第一篇論文題為〈從卡爾拉內的「無名基督徒」概念反省基督信仰的靈性教育〉,作者胡淑琴教授詮釋卡爾• 拉內之學說,主張基督信仰的靈性教育並非只是使得基督徒更有意識的與基督結合,也是邀請非基督徒一同投身於和諧與愛的服務,一同向無限奧祕開放,活出精神與物質都整全圓滿的生命,換言之,即不論是宣信的基督徒或無名的基督徒,都同樣蒙召而活出基督徒的喜樂。胡教授也提出幾個施行方向,包括:啟發、培養學生奧祕的意識;引導學生向無限奧祕開放的渴望;面對生命張力做出自我超越的選擇;投身於愛的服務以創建關係新秩序等。 第二篇論文的題目是〈第四世紀沙漠教父伊瓦格魯斯的靈性教育〉,作者崔國瑜教授選擇以早期基督宗教歷史中重要的思想家伊瓦格魯斯做為主題,並分別從三方面闡述其作品中蘊含的靈性教育觀,即:靈性教育的發展階段;靈性教育的內涵、方法、態度;靈性教育的目的。靈性教育的第一階段是實踐的生活,著重克己、消除偏情、成就美德;第二階段是自然默觀,理解受造物之內在意義與目的;第三階段是神學默觀,知曉三位一體的奧祕。真知者之作為靈性教育的實施者,其抱持的態度是發心立願讓所有人都得救、認識真理,其方法則是因材施教,並以活出基督形象的身教影響受教者。靈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經由默觀轉化心智,以臻至純淨而回歸與神合一。 第三篇論文的題目是〈臺灣青少年的靈性健康及其對靈性的看法〉,由林佑真教授和王思涵合著,該文兼採量化和質性研究,經由量表、問卷調查及內容分析,得出許多有趣的結果,包括:青少年較重視個人與人際面向的靈性健康,但較不重視超越性面向的靈性健康;性別、年齡會影響青少年對於靈性健康的重視程度;認知能力、學習與生命經驗、社會價值觀、宗教信仰等也會影響青少年對靈性健康各個面向的看法。 第四篇論文不是以靈性教育做為主題,而是談論美感教育(感覺教育)。在〈美感教育與生命教育應有之關係─以臺灣音樂教育批判為例之探究〉一文中,王尚文教授從三方面展開論述:首先,他從歷史和字源學的角度討論「美學」一詞,藉此指出「培養感覺功能」才是美感教育的核心;其次,王教授以儒家為例,強調感覺教育與感受性在倫理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後,鑑於臺灣歷年來的音樂班教育都將藝術教育做為專業的技術訓練,王教授特別指出其缺失源於沒有認清美感教育之要點。由於音樂教育制度的錯誤,致使音樂藝術也無法妥善發展。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1912 (11: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