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育政策論壇 Educational Policy Forum |
|
在當前全球教育變革浪潮中,領導者與政策制定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大學學歷普及,學歷通膨現象逐漸顯現,引發社會對教育專業內涵與人才培育方式的反思。優秀的教育領導不僅被要求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更強調終身學習的理念,藉由不斷精進與更新,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本期收錄文章主題包括大學教師職涯發展、高中職教師自我效能、技專校院學生入學適應,以及樂齡大學的教學課題等,期能為未來教育發展提供務實且前瞻的策略。 大學教職應是人人稱羨的工作,不過在緊縮的學術就業市場中,大學教職一位難求,要具備什麼樣的資格才能擠入這個窄門呢?是取得國外博士學位?系出名門?學術研究篇數多?還是擁有好的人脈呢?雖然博士學歷特性在應聘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對於後續的學術職涯發展卻不是關鍵因素,反而個人的努力與投入、甚或人格特質才是決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個重要的研究發現相當值得大學主管省思。擔任國、高中教師雖然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但與大學教師相同的是,對教育專業都有所要求。國、高中教師在專業發展上是否不同?而專業發展對於教師自我效能有什麼影響?甚至要參與什麼樣的專業發展活動才能有助於自我效能?這些問題若能獲得解答,相信對學校主管在引導教師專業發展或提升自我效能都非常有助益。技專校院學生培育是國家整體發展重要的一環,而因應少子女化的衝擊,以及高中職升學的選擇等,技職教育不斷受到嚴峻挑戰。其實技職校系的選擇相當多元,若能透過良善的入學制度,讓學生能夠依自己的能力與性向選擇適合的校系就讀,將可以更有利於社會發展與多元人才培育目標的達成。除了制度的改進之外,家長與學生也必須對技職教育有正向的認知,才能夠真正達到適性揚才的教育目標。當前臺灣已逐漸邁向超高齡社會,教育部也推動第三人生大學的計畫,顯見高齡者教育足受重視。而以往樂齡大學的課程大多是以休閒、運動及體適能等主題來設計,較強調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和社會參與。不過,既然樂齡大學都在大學上課,那麼為何不讓長輩們與大學生多交流互動,彼此學習,除了有助於長者人生智慧的傳承,也讓大學生對老化有正向的理解,達成雙贏局面,此觀點對大學主管也是很好的啟發。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502 (28:1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