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政策論壇 Educational Policy Forum |
|
五月的英文名是May,源自於羅馬神話中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瑪雅(Maius),不過今年的五月除了春意依舊之外,日常生活仍因新冠疫情增添了許多變數,居隔、密接、確診、微解封等新詞成了日常中再熟悉不過的用語,而這些用語所代表的意義則是對生活造成衝擊的許多變數。教育與日常息息相關,也會隨著日常改變而隨之變動,教育政策與行政工作更是如此,為審慎面對各種變化,需要有全方位的思維視野與應對措施。本期收錄四篇論文,分別從評鑑利用、政策實踐、正向視導與教師效能等不同的取徑觀點探討當前重要的教育議題,而這些深入的研究討論,除了累積更多優良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提供教育政策與行政工作者更多元的思考。 一般聽到「評鑑」二字的反應通常不會太正向,正所謂聞評色變,一聽到評鑑的心態就是只能接受,並希望趕快結束。也正因如此,評鑑變成一種不得不行之的必要之惡。不過,若能善用評鑑機制,而不是一味地抗拒或消極應對,評鑑確是促使組織或個人不斷成長的動力,而且能因此知道要怎麼改進缺失。鄭彩鳳先生以評鑑利用概念為主軸,探討高級中等學校評鑑機制,並以此建構本土化的指標,對評鑑機制的運用帶來重要性的啟發。更特別的是,該篇論文再以重要性-表現度分析(IPA)釐清指標在各層面的歸類與落差,更增加了評鑑指標的實務價值。 政策的制定大致可分為問題形成、政策規劃、政策採納、政策執行與評估等階段,其中,政策的實踐攸關政策執行後的成效評估,故進行政策分析時,以實踐的視角切入是相當必要的。陳美蓮、曾璧光與宋修德三位先生係以實踐的分析觀點檢視十二年國教完全免試入學政策,並特別指出減C計畫的疑慮,相信有助於該政策的成效檢討與改善。 教師之於教學品質相當於努力之於成功的必要性,若能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應能有效提升教學品質,所以校長常致力於促進教師的教學效能,但哪些方式才是有效的呢?相信這是讓校長們傷透腦筋的問題。本期收錄的第三與第四篇論文均圍繞在教師教學效能的研究主題,前者是由莊念青、王淑麗與丁一顧三位先生所撰,研究發現校長正向教學視導確實能對教師教學效能產生正向影響。此外,薛奕龍與謝傳崇兩位先生分析TALIS資料庫也發現分布式領導能對教師自我效能產生正向影響,而且更進一步發現教師自我效能具有中介效果,對教師創新也會有正向影響。兩篇論文都經過嚴謹的分析,也都指出校長與教師的關係相當緊密,相信對校長的領導管理能夠有所助益。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205 (25: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