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育學刊 Educational Review |
|
本期刊登四篇論文,其中二篇就與品德教育有關。葉彥宏、施宜煌、謝妃涵一文著眼於John Dewey所提的道德慎思,據以衍生對品德教育之啟示,包括1.品德教育的本質在於促進和鼓勵學生自發且有目的之行動、2.培養學生在複雜的道德情境中具備洞察問題的能力、3.充實理智思考道德問題及同理人類情感與感受之能力,提升行動的可能性、4.確保道德慎思的過程沒有外部控制的力量介入,讓學生獲得慎思的自由,方能體現民主社會對公民資質的期許。相對於道德慎思強調個人的思考,陳伊琳一文探究道德楷模的影響力,問題化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見賢思齊」,納悶見賢之後如何思齊,甚至質問見賢是否就會思齊,發現主體見賢後經常有三種情緒,好勝、欽佩、嫉妒,前二者有助於激發思齊之心,但惡意的嫉妒會造成主體想將賢者往下拉,這對道德楷模教育的重大啟示包括:1.提醒預防嫉妒的生發、2.慎選近端與遠端道德楷模,透過有感刻畫,激發好勝心或欽佩感,繼而促動思齊心。 相對於上述二篇論文的偏向理論之闡釋與應用,另外二篇則為實徵研究。蘇啟鴻有鑑於跨領域學習已成全球人才培育新趨勢,採用單一課程融入跨領域主題STEAM課程統整之教學設計,針對大學生進行準實驗研究,結果發現不但可以整合不同領域知識,也整合知識、技能與實作,提升學生跨領域知識統整、技能表現與平時參與度,可供後續發展主題統整課程與教學實踐之參考。楊淑玲、施俊民則有鑑於性教育的實施在許多國家引起關注,我國自不例外,但是成效有待探究,因而蒐集1999~2019年間以學生為研究對象之性教育介入相關文獻,進行統合分析,發現性知識的教學具有高度效果量,性態度次之,行為意向與自我效能最低,進而建議教學者致力於影響學生的性行為意向。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112 (57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