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的土風舞活動,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張敏琪  楊惠卿  李明昆  王善边  朱丽彬  黃光男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篇名
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的土風舞活動
並列篇名
Folk Dance 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作者 董孟修
中文摘要

本研究深度訪談30位受訪者,探討與記錄臺灣戒嚴時期(1949年5月20日~1987年7月14日)在威權體制下推動土風舞活動之過程與內涵。結果發現:(1)土風舞活動主要由救國團與教育部推廣;土風舞作為特殊的政治目的,仍有其「休閒聯誼」思維與「運動健康」技術操作上之運作方式。(2)編舞老師因應特殊時代的處境及課題,運用可獲得的音樂,展現其專業與智慧,配合舞蹈政策編創土風舞;編創具有「體操」與「遊戲」之舞蹈形式,亦是推動「全民運動」,形塑健身風格的骨架,成為代表戒嚴時期「全民運動」形式的舞蹈文化關鍵。本研究亦參考活動理論,討論戒嚴時期土風舞活動之主體(社群)、目標、工具、規則與分工,期盼有助於國人認識戒嚴時期土風舞活動之概況,持續探尋具臺灣本土特色之土風舞活動。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olk dance 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between 1958 and 1987. Folk dance was one of the “National Movements” which were specially promoted at this time.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30 participants form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findings were that: (1) Folk dance activities were mainly introduced by the China Youth Corps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coming one of the “National Movements”; (2) Dance teachers used available music to choreograph the folk dances. Those folk dances which possess the forms of “gymnastics” and “game” formed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al Movements”. This study referenced activity theory to analyze subject (community), object, tools, rule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folk dance activity.

 

起訖頁 001-036
關鍵詞 戒嚴時期救國團活動理論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China Youth Corpsactivity theory
刊名 藝術評論  
期數 202307 (45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DOI 10.53106/101562402023070045001   複製DOI
QR Code
該期刊
下一篇
成為影像的身體:何曉玫的舞蹈蒙太奇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