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虛」體意象:以 Andy Goldsworthy 藝術創作為例,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解析「虛」體意象:以 Andy Goldsworthy 藝術創作為例
並列篇名
Study on the Imagery of the Void by Using the Art of Andy Goldsworthy
作者 孫蒨鈺
中文摘要
虛體概念在美學形式發展上,雖不同主流藝術具有強烈的時代任務感,但卻深根在不同時代與角落裡,影響著藝術形式的發展。早期擅長以「虛」概念作為美感創作來源,可首推東方思維的道家藝術與禪宗藝術,而西方藝術也在1950、1960 年代因東洋禪學的引進,促使多位重量級的抽象藝術大師,如John Cage、Yves Klein、Ad Reinhardt、Mark Tobey與Barnett Newman 等人,開始針對虛無議題創作出多樣化的藝術面貌與美感經驗。虛體意象在當時大都用來傳達宇宙空靈的無限感,然而演變至今,它所被賦予的抽象意涵已從大宇宙觀轉化到對人類原我雛形的關懷。本研究將以東方觀者的角度,探討西方當代著名英國藝術家Andy Goldsworthy 之作品中的虛體意象表現,透過造型與自然環境、本我靜觀和潛在心理學等層面的關係,來解析「虛」體所象徵與涵蓋的意義。
英文摘要
The idea of the vo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form has certain effects. From Chinese Taoist art and Zen art to the 50s~60s of western abstract art, such as the works of John Cage, Yves Klein, Ad Reinhardt, Mark Tobey and Barnett Newman, the imagery of the form of the void wasinterpret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which we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idea of the infinity of the universe. However, in contemporary art the message it conveys has been transformed to an introspection of the self and leads audiences in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isresearch will use the example of the art of Andy Goldsworthy to discuss the meanings behind the imagery of the void from the views of the law of Nature, the Self and collective subconscious.
起訖頁 025-042
關鍵詞 虛體意象Andy Goldsworthythe form of the voidimagery
刊名 藝術評論  
期數 200912 (19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該期刊
上一篇
Bernard Rancillac 僭越的寫實主義美學
該期刊
下一篇
「後現代」多元主義神話與反界定——談「食飽未?」2007 亞洲藝術雙年展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