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研究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
|
本期所登載的第一篇文章為蔡元隆博士生的〈初探日治時期國民學校臺籍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圖像:以音樂教師林妹為例〉,文中討論了日治時期國民學校臺籍音樂教師—林妹之課程意識的建構與實踐。在課程意識上,林妹老師本身的課程意識帶有反省、監控、批判與實踐的成分。亦即透過對課程教材的察覺與質疑,除了自身的課程意識覺醒外,更間接催生臺灣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反省與批判,使得師生在不斷的對話過程中,互相反饋與成長。在教學實踐上,林妹老師透過歌詞的價值澄清解釋進行知識的轉化,並將內在習得的課本知識轉化成與外界互動及實踐的心智思考,以及其對教學實踐行動的理由、價值及成效進行辯證性的整合或合理性的轉化,以達深層自我反省與批判。 第二篇文章是黃瑄怡助理教授的〈臺灣1945年至1967年國民學校國語科目的形成與展演:一個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文中採用微觀的關係性視角—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概念與方法,為課程史研究提供一個微觀、後結構的視角,觀察1945年至1967年國民學校國語科目的形成與展演。亦即回到纏繞國語科目之諸多要素的因緣聚會之中,解析國語科目的構成與促使其演變之各種要素,觀察它們如何交織、聚合與共同展演出特定的國語科目。 第三篇文章是鍾鴻銘教授的〈MACOS 課程方案發展始末及其歷史意義〉。文中依據L.L.Kraus所提到,「欲了解MACOS及其爭議,必須先了解政治與教育氛圍」。所以,文中首先概述J. Bruner(1915-1916)與學科結構課程改革運動、新社會科運動的關係,以作為理解 MACOS 課程方案的基礎;其次是探討Bruner與MACOS的關係,包含MACOS的發展過程與內容,以及Bruner對MACOS的影響;最後則是探討MACOS課程方案在課程史上的意義,對於MACOS的歷史發展與理論根據,有深入的分析。 第四篇則是周珮儀教授對於《全球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危機:當前挑戰與觀點辯論》一書進行評論。全書的章節結構最先介紹全球公民教育的相關概念、發展脈絡和重要性,從聯合國「全球教育至上倡議」(Global Education First Initiative)確立全球公民權的重要性。接著全書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差異性與公民權」,主要從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和歐洲跨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差異性和多樣性等政治概念,以及其在後現代社會中對教育領域的挑戰。第二部分是「民主政治的正義」,探討在民主社會中平等與社會正義概念面對的挑戰,以及從多元文化主義到全球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評論文也對這本書在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產生的啟示以及讀者所需具備的認知基礎,都有清楚的分析與提醒。 全文收錄@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
||
202303 (18:1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