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研究,202506,(17:1期)-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教育研究
Journal of Life Education

在生命教育界限不甚明顯的領域當中,其中的一環是「價值思辨」。價值思辨並不限於倫理學有關對錯善惡的思考與分辨;美學對於美醜喜怒哀樂的思考與分辨,更與生命直接的感覺和感情息息相關。有鑑於此,本期以美學為中心,規畫「美感素養與生活美學」專輯主題。在徵收的稿件當中,經過繁複的審稿流程,最後接受三篇論文的刊登。這三篇論文,依刊登順序,分別是黃純敏的〈跨領域美感經驗故事敘事—人與草地上的狗〉、何畫瑰的〈笑聲裡的無知—柏拉圖的「幽默」以及他在《法律》裡對喜劇模仿的示警〉,以及羅月美的〈柏拉圖論美本身〉。

這三篇論文包含西方古典與當代的美學。西方的美學大致有三個課題,分別是古代(希臘、羅馬與中世紀)客觀的「美」(the beautiful)、近代主觀的「美感」(the aesthetical,例如休姆的「品味」或康德的「審美判斷力」),以及既包含古代,也包含近代,但是更在十九世紀以後逐漸成為當代顯學的「藝術」(art)與各種的「藝術媒介」(media of art),例如詩、繪畫、影音等。

黃純敏的〈跨領域美感經驗故事敘事—人與草地上的狗〉一文涉及美感經驗與兩種藝術媒介—繪畫與詩。這篇文章不僅是一篇論文,也是一篇「自傳式的經驗敘事」散文。文章的主標題是「跨領域美感經驗故事敘事」,但它不僅跨領域,書寫的方式也「跨文體」。文中以「藝術/研究/教學誌」(a/r/tography)的進路撰寫第肆節「生命探索的美感經驗敘說」,在其中「藝術」與「教學」的部分,採用記敘性的散文文體;而在「研究」的部分,則是相關理論的說明,採用論說性的論文文體。這篇文章集兩種文體於一身。此外,它的副標題「人與草地上的狗」,其中「草地上的狗」是文中所提及繪畫與詩創作的內容;複數型的「人」(people)則意指這篇「藝術/研究/教學誌」的作者所扮演的「藝術創作者/探究者/教師」(a/r/tographer)三位一體角色當中的三個角色。這三個角色在面對「草地上的狗」的作品內容,從藝術創作,到教學對話,到理論應用,構成一個完整的美感經驗過程。

何畫瑰的〈笑聲裡的無知—柏拉圖的「幽默」以及他在《法律》裡對喜劇模仿的示警〉一文不僅涉及一種藝術媒介—西方廣義的「詩」(poetry)當中的「喜劇」(comedy),也旁及柏拉圖哲學裡美的課題。這篇論文討論的是美學當中較為罕見的題目—「笑」(laughter)。哲學家討論笑,可見於近代的黑格爾與當代的柏格森。但古典的哲學家如何討論笑?這篇論文首先舖陳柏拉圖在《法律》裡對笑的負面批評。但是正如他在其他作品批評美可能不真或不善的時候,柏拉圖仍然為美—尤其是「美本身」—保留正面的評價一樣,他對「笑」的批評,經由這篇論文的論述,讓我們看到笑可貴的、接近黑格爾對喜劇評價的一面,也就是友善的、願意幫助被笑者求知的一面。論文中廣泛引用柏拉圖《法律》以外的對話錄,區分所謂「朋友間的幽默」的笑與所謂「敵人間的攻擊」的笑。前者見於柏拉圖中期以後的《饗宴》與《泰鄂提得斯》,而後者則見於他早期的《尤悉弗若》、《大希比亞斯》、《高吉亞斯》,以及《理想國》的第一卷。論文的末尾說明柏拉圖本人在寫作態度上的改變:「在《尤悉弗若》、《大希比亞斯》和其他早期對話錄裡的那種喜劇模仿,最終,逐漸從他的書寫中撤離。」這是多麼令人開懷大笑的喜劇結尾!

羅月美的〈柏拉圖論美本身〉顧名思義,論述焦點集中在美的課題上;論文所引用的文本也主要以單一的《大希皮亞斯》(上一篇論文中譯為《大希比亞斯》)為核心。這篇論文的創見,在利用美一詞的希臘文形容詞καλός(kalos)文法上的使用,區別「美本身」(τὸ καλόν, the beautiful, which is also beauty)與「美的」(καλόν, beautiful),再加上一個與它相近的語詞「靚」(τὸ κάλλος, the fair, which is also fairness),分別為三個不同的概念;並以「靚」為中間官能,區分具有正面意義的理知之美,也就是美本身,與具有負面意義的感性之美,也就是現實事物之美。讀者在這裡可以注意到,對於柏拉圖而言,「美」未必是正面的,尤其是現實上美的事物,因為它可能是不真的,從而帶來虛假;而且因為它對人的感性產生誘惑,往往導致不善的結果,從而帶來邪惡。在嚮往美的價值同時,警覺美的事物可能不真或不善的一面,從而不受到它們的誘導,既是哲學家必須培養的德性,也是生命教育工作者必須做的價值思辨。

在〈《莊子》的生命境界—以「兀者」、「畸人」之寓言為論〉一文中,杜迺翔以莊子藉由兀者、畸人與常人之間的比較,突顯出生命價值的不同觀點。從世俗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兀者或者是畸人,都會被認為因為有身體上的殘缺是一種不幸,但莊子反而認為兀者或畸人正因為有著異於常人的特質,所以才能擺脫世俗的價值觀,對於生命之道能有更深的體悟,換言之,其心靈品質可以超越常人。這樣的觀點彰顯了人在遭遇困境之時,反而能夠藉由困境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而不會被世俗的價值觀左右,這也就是為何莊子認為兀者或者畸人是可以達到真人境界的理由。在此篇論文中,杜迺翔娓娓道來的說明的確相當引人入勝,讓讀者不斷咀嚼莊子這些寓言的真實意涵究竟為何?對於理解世俗的價值觀與生命意義之間的關係而言,此篇論文可說是相當具有啟發性。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202506 (17:1期)期所有篇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