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201012,(56:4期)-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王善边  崔雪娟  黃光男  朱丽彬  王美玲  黃乃熒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教育研究集刊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本期共收錄四篇論文,前兩篇屬於教育哲史領域,後兩篇則屬於課程與教學領域。第一篇〈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迷思、重要性與建議〉,作者認為儘管全人教育的理想,大體上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亦即教育的理想,旨在培養知、情、意、行四層面和諧發展的人,但與認知層面高度受重視的情形比較起來,情意層面顯然是相當受到輕忽。作者身為教育哲學的研究者,乃從哲學角度,剖析情緒教育的迷思與重要性,並進一步提出對於情緒教育的建議:一、教學之中兼顧內容與形式的適當性;二、培養適當抒發與表達的習慣;三、陶冶良善的感受態度與敏銳的感受性;四、提升師長的情緒素養與營造學校的教育氛圍;五、注意家庭生活及社會文化對情緒教育的作用。這些建議,對臺灣情緒教育的實施,頗具參考價值。

第二篇〈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1954-1975)〉,作者係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探討從1954 ~ 1975 年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其特色包括:一、「研究」是教育研究所早期發展的重要方向;二、教育研究的內容偏重於教育哲史;三、聘任學有專精的教授來授課;四、學生的素質要高,寧缺勿濫;五、田培林教育愛的實踐,裨益教育研究所早期的發展。此一探究,可幫助讀者了解田培林與國內教育學研究重鎮―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關係,並可窺知臺灣教育發展的部分樣貌。誠如作者所言:
超過半世紀的歲月裡,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緊扣著臺灣教育的發展脈動,盱衡國內大學院校教育相關系所的師資,多位專家學者曾經在此接受學術訓練。而其培養的學生對臺灣的教育發展,更是挹注涓流不息的一方活水,這一切的功勞實應歸於田培林籌設教育研究所之初的苦心經營。
讀者若欲深入了解教育學大師田培林的學養、風範與貢獻,可詳參本文之探究。

第三篇〈國家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的困境與想像:以地方國教輔導團為例〉,作者以縣市層級的「國民教育輔導團」為對象,訪談了四個分布於北、中、南、東縣市的相關行政人員、輔導團員及相關人員。結果發現,目前國家課程與教學的推動,面臨四大困境:一、缺乏完善的「行政」與「課程與教學」間的分工與對話機制;二、缺乏課程與教學政策的整合與轉化機制;三、偏重領域學科教學,忽略課程意識的發展;四、對學校層級的課程與教學影響有限。面對此四大困境,作者建議應超越過去以「輔導團」為主的課程與教學推動模式,而重新「想像」一套未來可能的「國家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作者的想像包括:一、建構一個完善的課程「轉化」機制:如,審議與研發;二、發展「課程與教學網絡」,做為教師「職涯」及「專業」發展的管道;三、培養超越課程政策的課程意識;四、發展以「學校」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以上幾點想像,對於我國未來的課程與教學革新方向,頗具啟發性。

最後一篇〈Diversity within Uniformity: The Dynamics of Government Control and Program Diversity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aiwan〉。由於各國的師資培育政策,大都受到兩股勢力的牽引,一為政府的一元化管制,二為市場的多元化機制,因此作者乃藉由分析我國中等師資培育學程的教育專業課程,來探討在這兩股力量的影響下,教育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涵,究竟呈現何種樣貌。作者蒐集國內41所中等教育學程的教育專業課程資料,針對課程結構、開課類型與領域內涵,進行分析、對照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師資培育課程在一元化的政策架構下,僅享有有限的多元空間;對於造成此一現象背後的師資培育政策之脈絡與沿革,作者亦詳加說明與探討。此外,作者提出幾點建議,可做為我國師資培育課程修正之參考。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201012 (56:4期)期所有篇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