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刊,201306,(40期)-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善边  王美玲  崔雪娟  黃乃熒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教育學刊
 

教育學刊
Educational Review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本刊本期之刊載主題為「教育基礎理論」,在經過嚴密的多次審查後,共收錄二篇此領域的論文,另有三篇分別為「課程與教學」。此五篇論文中有採思想論述者(如第一、二篇);有採行動研究者(如第三篇);有採訪談者(如第四篇);有採問卷調查者(如第五篇)。由此可見,本刊所刊載的論文在教育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

第一篇為單文經所撰「杜威《經驗與教育》蘊含的教育改革理念」。本文置杜威在1938年出版的《經驗與教育》一書於其哲學與教育思想發展的脈絡中,闡釋該書所蘊涵的三項教育改革理念:第一,不滿現況、妥為面對變局、尋求教育改進;第二,正視爭議、放棄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第三,澄清誤解、再三叮嚀呼籲、回歸教育真義。本文作者指出,在面對「變遷才是規律」的現實時,我們應當切記《經驗與教育》一書所啟示的「連續中有變化,變化中有連續;互動方得成長,成長方得進步」之基本原理,在採取任何教育改革的行動之前,要正視可能存有的爭議或衝突,在極端的事理或問題中找尋符合教育真義的可行做法,仔細地思考、周詳地規劃、廣泛的溝通、普遍的參與、深入的宣導、具體的行動、真確地落實,以力求穩妥施行。

第二篇為李克寰所撰「海德格爾論藝術、語言與教育」。本篇建立在理性主體、以表象方式進行認知的現代文化,雖令世界祛魅而變得可加操控,卻也使人悵然迷惘,因現代技術採取的是一種強索之揭示方法,並於一連串設定中把所有事物當成資源,當人竟變成合乎市場價值的資源時,人性之斲喪遂表露無遺。透過存在的思索,海德格爾試圖打破現代人所處之僵局,他從藝術作品尋獲另一種有別技術、但同根萌生的產出過程,強調藝術不單為事物之再現或表象,而是存在者於遮蔽自身的存在中開顯;存在之奧秘誠非人能完全掌握,不過人亦絕非無能為力,存在與人乃相需互發,語言即是人與存在互相協調所產生,其既屬存在之顯現,更為人揭露自身和所在世界的集成;作為如是語言,現代教育則說著技術性話語,整個課程便奠基在主體與客體的對立、概念與事物的符合關係上,破除教學中之語言蔽障以重現人性光彩,不啻海德格爾致力教育之衷曲。

第三篇為陳以亨李芸蘋林思吟所撰「未來想像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架構發展」。文中指出未來想像被視為個人在面對未來挑戰時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如何培養未來想像能力以及建構未來想像相關的課程與教學策略,是目前各國教育界積極投入與發展的領域。本研究是未來想像教育之初探研究,藉由過去相關文獻的分析整理,輔以大專院校以及國小教師的實際開課經驗,利用行動研究發展出未來想像教育的作用歷程,並提供一套未來想像教育的課程示例。期望本研究之結果能夠提供後續研究者一個基本的課程發展概念,逐步建構未來想像教育的教學方針,以共同推動與落實台灣的未來想像教育。

第四篇為李雅婷所撰「師資培育職前教師關懷行動之美感經驗探究」。本文提及學習關懷常是學校的懸缺課程,臺灣政府與民間近來相繼提出弱勢學生課輔方案,師資培育機構亦開始將「社會關懷」納入核心能力。本研究奠基於視「關懷行動即創作」隱喻,旨在探究師資培育機構師資生參與弱勢課輔方案的美感經驗,及其與個人課程/教學專業意義的連結。基於上述旨趣,本研究目的如下:(一)探究師資生社會關懷行動中的美感經驗類型。(二)探析影響師資生社會關懷行動中美感經驗因素。(三)解析師資生連結美感經驗至個人課程/教學專業意義。(四)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師資培育課程教學規劃與後續研究參考。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採訪談法,訪談參與暑期史懷哲課輔活動的六位師資生,輔以課輔活動成果書文件分析。所得結論如下:(一)師資生於課輔活動中「做」與「受」之往返中,浮現個人性與社群性之多種美感經驗。(二)影響師資生課輔美感經驗因素因個人先備經驗差異而有不同面向。(三)師資生的社會關懷行動美感經驗映照出多種個人課程/教學專業意義,除了四項課程要素(課程/教學信念建構、教師角色建構、學習者圖像建構、環境結構之回應)外,尚映射至自我的建構。本研究依上述結論提出後續研究與師資培育課程規劃之建議。

第五篇為黃儒傑所撰「參與攜手計畫國小教師未來時間觀、任務價值及教學意志力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教師為例」。本研究實施問卷調查,以瞭解參與攜手計畫教師與未參與攜手計畫教師在未來時間觀、任務價值與教學意志力的差異,並分析未來時間觀與任務價值,對教學意志力的關係。本研究從台北市與新北市各區隨機抽取總校數1/4的國小,針對參與攜手計畫教師與未參與攜手計畫教師寄發問卷,共回收參與攜手計畫教師377份問卷與未參與攜手計畫教師386份問卷,其回收率分別為67.0%及68.6%。問卷資料經採因素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後,發現一些重要結論,首先,參與攜手計畫教師整體上雖具有良好的未來時間觀、任務價值與教學意志力,但在部分層面上仍低於未參與攜手計畫教師。其次,本研究所提出之「未來時間觀與任務價值對教學意志力關係」的假設模式,具有理想的適配度。最後,良好的未來時間觀與任務價值,有助於增進攜手計畫教師的教學意志力,而且良好的未來時間觀還能促進良好的任務價值感,而更加提高教學意志力。此外,並依據前述研究結論,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201306 (40期)期所有篇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