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蘭人權視域下的政治創傷與照顧——以二二八平安運動為例,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鄂蘭人權視域下的政治創傷與照顧——以二二八平安運動為例
並列篇名
Political Trauma and Care in Arendt’s Perspective on Human Rights: A Case Study of the 228 Peace Movement
作者 林淑芬
中文摘要
鄂蘭(Hannah Arendt)在1951年出版的《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中主張,人權是指「擁有權利的權利」(right to have rights),喪失人權首先意味著失去擁有家園的權利——即人們出生和確立自身獨特地存在於世界的權利。因此,根本地剝奪人權,首先是指完全剝奪人存在於這世界的位置—「一個能夠言說意義、行動啟新的位置」。人並非生而平等,而是憑藉承諾彼此保障平等的權利,進而成為群體的一員而獲得平等。在鄂蘭的人權論述下,「擁有權利的權利」不是透過神聖或自然的脈絡,也並非奠基在抽象的人的概念,而是來自社群成員的彼此承諾,以言說和行動進入這個世界,在世界中確立自己的獨特性。本研究以「鄂蘭人權視域下的政治創傷與照顧」為題,以鄂蘭的人權論述為理論的進路,聚焦於「二二八平安運動」如何致力於照顧二二八事件所帶來的政治創傷,揭示該運動的核心雖以受難者為主體,卻不將重點放在加害者和被害者,而是透過照顧的行為,使受傷的社群得到照顧,在協同行動(act in concert)中,形成共同體意識,終而讓社群的每個成員都能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家,實現自己的個別性。換言之,和解不是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和解,而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之間的復和;藉由協同行動,實現共同體成員的人格,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體,也才能逐步建構家園,讓人權的理念得以具體地實現。
英文摘要
Hannah Arendt’s work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1951) presents a profound perspective on human rights. In the work, she argues that human rights are not merely inherent but also represent the “right to have rights.” This concept goes beyond natural rights or abstract notions of humanity. Instead, it stems from mutual recognition within a community, allowing individuals to insert themselves into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words and actions. Arendt emphasizes that to deny human rights is to deny people of a place where they can speak, act, and begin anew. It signifies the deprivation of a homeland— a space for individual uniqueness and distinctness. Accordingly, the present discourse argues that equality arises not from birth but from the promise of rights among equals. This study examines Taiwan’s 228 Peace Movement. Instead of focusing solely on victims, the movement extends its care to include injured communities, such as perpetrators and citizens. It aims to foster a sense of togetherness and provide each community member with a home where they can embrace their individuality. That is, reconciliation involves not only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 but rather all citizens who inhabit the land. Only through this process can a genuine community emerge to gradually form a homeland where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is a tangible reality.
起訖頁 053-072
關鍵詞 人權承諾社群/共同體寬恕範例human rightspromisecommunityforgivenessexamples
刊名 師大學報  
期數 202403 (69:1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DOI 10.6210/JNTNU.202403_69(1).0003   複製DOI
QR Code
該期刊
上一篇
論古德曼與湯普森的審議式民主理論
該期刊
下一篇
桂萼的君逸臣勞思想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