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Critical Pedagogy本土實踐的開始--不/只是個名義的問題,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崔雪娟  王美玲  黃光男  王善边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購買本期
篇名
翻譯:Critical Pedagogy本土實踐的開始--不/只是個名義的問題
並列篇名
Translation of Critical Pedagogy Is Not/Only A Nominalistic Issue, but A Start of Critical Practice in Taiwan
作者 彭秉權
中文摘要
2003年5月,本地教育社會學圈出現了一場有關翻譯Critical Pedagogy的論戰:「『批判教學論』或『批判教育學』何者較為恰當?」本文將從當時各家的主張,解析出影響這個翻譯的兩大疑旨:何謂「教育學」與何謂「批判」?從本文的分析可見,論戰一開始關心的「Pedagogy是『教學論』或『教育學』?」,實來自本地對教育做為一個學門的歧見。這個學院建制的問題固然重要,但作者主張,「Critical是什麼?」應是實踐與翻譯更關鍵的問題。對此,筆者依次從理論、方法論層面,檢視Critical Pedagogy晚近在北美的複雜發展與對「文化研究」的興趣。根據這些特質,筆者建議,或可借用此間流行的「火星文」做為翻譯∕展演的途徑。筆者期待,這種翻譯策略或可讓我們把眼光從學院拉向社會日常的流行文化,為Critical Pedagogy的在地實踐,新闢一個向度。2003年5月,本地教育社會學圈出現了一場有關翻譯Critical Pedagogy的論戰:「『批判教學論』或『批判教育學』何者較為恰當?」本文將從當時各家的主張,解析出影響這個翻譯的兩大疑旨:何謂「教育學」與何謂「批判」?從本文的分析可見,論戰一開始關心的「Pedagogy是『教學論』或『教育學』?」,實來自本地對教育做為一個學門的歧見。這個學院建制的問題固然重要,但作者主張,「Critical是什麼?」應是實踐與翻譯更關鍵的問題。對此,筆者依次從理論、方法論層面,檢視Critical Pedagogy晚近在北美的複雜發展與對「文化研究」的興趣。根據這些特質,筆者建議,或可借用此間流行的「火星文」做為翻譯∕展演的途徑。筆者期待,這種翻譯策略或可讓我們把眼光從學院拉向社會日常的流行文化,為Critical Pedagogy的在地實踐,新闢一個向度。
英文摘要
In May 2003, a debate of translating “critical pedagogy” into Chinese arose in the circle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in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discourse-in-practice, the author explored two major problematics behind this controversy, namely: “what is a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and “what is the meaning of being critical?”As the author argued, this debate was originally focused on the meaning of pedagogy, which, in effect, carried an acute local academic politics— institutionalizing education into a discipline. But, for critical educators, the notion of being critical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The author, therefore, trac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the trend of critical pedagogy and “his” emerging interest of cultural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proposed an alternative rhetorical strategy to translate/perform his/her critical spirit by employing a local subculture of textspeak and netspeak—so-called “Martian”. In so doing, the author intends to identify a ground of popular culture for critical educators.
起訖頁 123-161
關鍵詞 ㄆㄟˊ力論教育學教育的文化研究Critical pedagogyPedagogy/educationCultural studies in education
刊名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期數 200712 (7:2期)
出版單位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該期刊
上一篇
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