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實論的教育思潮,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崔雪娟  黃光男  朱丽彬  王善边  王美玲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唯實論的教育思潮
作者 林玉体
中文摘要
注重感官及具體經驗來獲取知識,本是極為平常之見。這在過去的歷史裡,早就有不少人提倡;即令在人文主義以復古為口號的時代要求下,古典文學(拉丁、希臘、及希伯來)之教學位居要津時,但1449年,戲劇作家(Feo Beleari of Florence)就譜下了如下的詩句:眼睛是第一道門窗(The eye is called the first of all the gates.),經由它,智力才能得知與品嘗(Through which the intellect may learn and taste.)耳朵是第二道,注意傾聽(The ear is second, with the attentive word.)才能武裝並充實心靈。(That arms and nou4rishes the mind.)對一般平民而言,唸古書、寫古字,實在是苦差事;印象最深刻的莫如具體實物,基督教徒也深具此種庸俗看法。中世紀以來,為了加強眾人對宗教信仰的堅定,各地都興建氣象萬千且規模宏偉的教堂,其用意有三:第一,教堂本身猶如書本,觀看教堂總比閱讀聖經來得容易;第二,出神入化之聖者典範,透過視覺,更有活生生的記憶;第三,藉教堂之肅穆莊嚴,以煽發百姓虔誠的火苗。去除教堂,只在內心中有基督,則基督教將無法普遍化。「實」, 與「名」的爭論,不能太偏。上述那種婦孺皆知的見解,在文藝復興覺醒時代之後,個人的地位與價值重新恢復;宗教改革又順勢推倒教會的桎梏,歐洲人的思考空間乃大為擴展,求知態度也膽大氣壯。連教皇的教諭都不放在眼裡,學術界上的權威也不值得盲目崇拜了。突破傳統窠臼最具歷史意義的,莫過於德籍牧師歌白(Niklas Koppernigk,或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他於臨終那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aibus orbium coelestium)震驚了天文學界及宗教界。「太陽中心說」(heliocentrism)取代了自希臘以來且為羅馬社會所堅守不渝的「地球中心說」(geocentrism)。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更發揚哥白尼的學說,數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取望遠鏡長年觀察的結果,證明太陽中心說才屬正確之論。大家沿襲已久的固有宇宙觀開始徹底的改變,這種從根拔起的革命,衝擊了人心的深處,價值之重新評估,已是刻不容緩之事了。新大陸及新航線之發現,更火上加油的助長唯實論的火焰。在為學態度上,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的懷疑及培根(Francis Bacon, 1560—1626)之注重實驗,使得舊哲學及舊科學改觀;在求知方法上,培根新工具(歸納法)之提出及笛卡兒解析幾何之發現,都是功不可沒;在普及知識獲取正確知識上,印刷術之發明,望遠鏡及顯徵鏡之製作,都是石破天驚之事。世界史上從無一時代像歐洲十六世開始所展現出來讓人眼撩亂的變動面貌。伽利略說得好:「在涉及物理問題時,吾人不應該訴諸聖經上的字句權威,侄應該根據感覺經驗(sense experiences)及必然的演算(necessary demonstrations)。」「感覺經驗」即是五官印象,「必然的演算」就是數學。前者即感官知識,後者即理性知識,二者不可或缺。真理之水落石出,必須人們去除偏見,向事實低頭,承認演算的結果,否則就是「光禿禿的拒絕了真理」。歐洲近代「科學」之突飛猛進,唯實論的教育態度與方法最具關鍵性。
唯實論的教育理念非常廣泛,教學之注重兒童心理,教學語言之偏重母語,教學內容之傾向感官經驗,教學氣氛之崇尚自由,及教育範圍之溢出學校而邁向自然等,都是其中犖犖大者。至於學生健康之維護,學校環境之改善,師生關係之親密,也是唯實論者在教育上的呼籲。唯實論的教育學者為數頗眾,獨本無法成林,唯實論已成為十六、七世紀的歐洲顯學。
英文摘要
Medievalism succeeded by Realism which accompanied with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cosmology, physics & astronomy. The attitude of doubts argued by Rene Descultes & the experimental spirits insisted by Francis Bacon influenced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16th, 17th & centuri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ocial, scientific, & cultur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mainly, if discusses, explains,& criticizes several representatives of Realists in the educational aspects of ideas, curriculum, mother tongnes, & sense impression teachings.
起訖頁 43-83
刊名 教育研究集刊  
期數 199206 (34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該期刊
上一篇
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該期刊
下一篇
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