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rida解構思想之探析及其教育蘊義,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Derrida解構思想之探析及其教育蘊義
並列篇名
An Exploration of Derrida’s Philosophy of Deconstru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作者 洪如玉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探討後結構思想家Jacques Derrida 的解構思想,從四個主要解構思想概念的探討開始,分別是「解構」(deconstruction)、「延異」(différance)、「痕跡」(trace)、「增補」(supplement),進而探討其思想在教育面向上的四點蘊義:一、透過解構文本語言結構解構思想傳統;二、創造各種閱讀經典的可能性衍生無窮的教育意義;三、超越「聽、說、讀、寫」的教育想像;四、以遊戲之生命態度增補嚴肅之理論態度。其次本文以三個事例探究解構思想策略運用的效力及其限制,三個事例分別關注中國古代社會女性纏足以及印度寡婦殉夫的性別身體政治學、圖書館學與知識分類、Paul de Man 事件之倫理學含意,由上述概念與事例之剖析,指出解構對教育之最深刻的意義在於持續的自我質疑與自我挑戰,並不在於直接在現實俗務上的挪用與應用,否則解構反而可能喪失其靈動性的批判力。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ost-structural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s philosophy of deconstru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There are four main notions to be investigated: deconstruction, différance, trace and supplement. By interrogating the four notions, the author reveals fou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They are as follows: 1)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extual structure is to deconstruct the traditions of thought. 2) Reading the Classics in different ways is helpful to increase educational meanings. 3) Imagination about education should go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way of learning by mean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4) Playfulness is able to replenish austerity in theorizing ways of life. The author, then, uses three examples concerning gender body politic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 Paul de Man event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and limits of the deconstruction as a strategy of analyzing the discourse. At the end,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most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deconstruction lies in continuous self-questioning and self-challenging rather than serving as a tool of straightforward appropri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reality affairs. Otherwise, the notion of deconstruction could lose its dynamical criticality.
起訖頁 173-198
關鍵詞 延異痕跡解構增補Derridadeconstructiondifférancesupplementtrace
刊名 教育實踐與研究  
期數 201606 (29:1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該期刊
上一篇
臺灣與中國大陸深圳地區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發展之比較:以學習模式為中介變項
該期刊
下一篇
數位科技時代中美國遠距大學生的學業操守問題與因應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