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登校特區現況與核心理念實踐,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黃光男  朱丽彬  王善边  王美玲  崔雪娟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購買本期
篇名
日本不登校特區現況與核心理念實踐   免費試閱
並列篇名
Present Status and Practice of Core Values in Japan’s Special Truancy Zone in Japan
作者 王美玲
中文摘要

不登校特區提供學生於正式學校以外的學習場所,特區內得以申請放寬學習指導要領的課程規定,擴大出缺席時間的標準,讓許多富地方特色的另類教育理念得以實現,不僅是解決學生不登校問題的方法,也是促進地方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但是不登校特區在正名合法化後卻沒有任何地區學習效法之,日本政府也未針對特區制定任何後續配套措施,因而造成特區的成效未能順利推廣至日本全國。
然而不登校特區中所推動的多元的學習場所與特定學習模式,不僅成功降低了不登校比例,也讓我們瞭解復學不再是解決不登校問題的唯一目標,應該多方面考量學生與家長的需求,建構多元化的教育學習管道。不登校特區的經驗除了喚醒我們應該正視學生不去上學的問題之外,更昭示著若能有效結合體制內教育政策改進以及體制外教育的實務執行,教育改革的步伐與成效將更加顯著。

英文摘要

The Special Truancy Zone is a venue providi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to students outside of the normal school system. This district has a moderate amount of flexibility to modify curricula and attendance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implement alternative education concepts and fit local needs. It is intended to function not only as a solution for students with high rates of absenteeism in the normal school system but also as a policy to drive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e local level. Howev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not formulated any subsequent measures to define and regulate special truancy zones, with the result that it has not yet been possible to exte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zone to the rest of Japan.
The curriculum instituted in the special truancy zone could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when considering ways of reducing truancy rates. It helps us realize that multiple learning channels to fit varied student demand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lution, and getting students back to school is not the sole answer. The experience and example of the Special Truancy Zone clearly indicate that an effective fus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modification and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can deliver significant effects in educational reform.

起訖頁 073-107
關鍵詞 日本不登校特區另類學校復學IT學習課程Japanspecial truancy zonealternative schoolreturn to schoolIT learning curriculum
刊名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期數 201412 (14:2期)
出版單位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DOI 10.3966/168020042014121402003   複製DOI
QR Code
該期刊
上一篇
臺灣「邁向頂尖大學」政策之論述分析:後結構主義觀點
該期刊
下一篇
臺灣性別與情感教育研究之回顧分析:知識生產的挑戰與展望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