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生徂徠與戴震的語文學方法,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購買本期
篇名
荻生徂徠與戴震的語文學方法   免費試閱
並列篇名
The Philological Method of Ogyū Sorai and Dai Zhen
作者 劉滄龍
中文摘要
日本德川儒者荻生徂徠(1666~1728)的古文辭方法和戴震(1724~1777)的「訓詁以明其道」有其相通之處,兩人均採用「語文學詮釋學」的方法,主張恪守語文學的進路來揭示古代經典文本的整體脈絡與哲學意涵。荻生徂徠和戴震的方法特色即是兼採語文學與哲學兩種方法,並且比前儒更有意識地強調語文學方法在哲學詮釋中的必要性。兩位思想家大部分的論點都相當一致,他們都反對宋儒(尤其是程朱)在理論上所建立的「理」的超越同一性,而重視個體的差異(戴震從「分理」與「氣」著手,徂徠則強調「性人人殊」),在實踐上則共同強調禮樂習熟的重要。就同一方法的操作來看,徂徠的結論幾乎大部分和戴震相同,然而有個相當關鍵的歧異是:徂徠認為「氣非古義」。運用同一方法來解釋先秦儒家經典,為何會有不同的結論?對於氣是否為古義的歧異論點,也顯示出他們兩人對於語文學方法運用的尺度還是有寬嚴之別。除此之外,筆者也將檢討,若真嚴格貫徹他們所標舉的方法,會導致何種詮釋上的困難。
英文摘要
Ogyū Sorai (1666~1728) and Dai Zhen (1724~1777) both used the same method of philological hermeneutics to interpret ancient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ir conclusions are similar, with one exception: Sorai does not think that the concept of Qi(氣)did exis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If this is the case, then Dai Zhen might have made the same mistake as the Song Confucians: interpreting Confucianism in foreign terms; otherwise we can assume that the concept of Qi can be traced to ancient classics such as Yi(《易》), Zuozhuan(《左傳》), and Guoyu(《國語》), which were writte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 seek to determine whether Dai Zhen’s theory of Qi-based human nature can be interpreted using his own system of philological hermeneutics. The discourse of both thinkers is compared to examine the objective validity of their methods, and to establish why they reached distinct conclusions by using the same methods.
起訖頁 025-042
關鍵詞 方法哲學荻生徂徠語文學戴震methodphilosophyOgyū SoraiphilologyDai Zhen
刊名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期數 201403 (59:1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該期刊
上一篇
曾鞏筆下的女性書寫:一個來自儒家生命的思索
該期刊
下一篇
韓儒鄭三峰的闢佛論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