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研究的自我省思到華人學術社群的主體性提升,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王善边  崔雪娟  黃光男  朱丽彬  王美玲  黃乃熒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篇名
從個人研究的自我省思到華人學術社群的主體性提升
並列篇名
Find out the Sufficient Way to Enhance Subjectivities of Individual Chinese Researchers and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ies
作者 葉光輝
中文摘要
本文從下列三項關鍵議題探討如何達成不同層次的學術主體性,以回應黃光國教授在靶子論文中的觀點:(1)長期辯論作為發現學術真理的真正途徑、(2)如何對他人理論觀點達成有效的相互理解、(3)提升華人本土心理學(或本土社會科學)主體性的重要脈絡成因。整體而言,透過不同文化社會背景學者針對特定專業知識主題進行長期辯論,或許是達成雙方建立知識主體性的可行方法之一,但此管道並不是達成互為主體的理解之充分條件。個別學者若在研究過程中,能對自己所使用或所建構之知識時時保持自我省思,關注這些知識的缺點或不足之處,並在這些知識理論觀點的基礎上持續進行改良、創新與整合,則已具備個人層次的學術主體性,且為異文化學者間互為主體的理解提供機會。至於探討某學術社群的主體性議題時,其所牽涉到的面向恐怕要複雜許多,不單單只是透過喚起該社群所屬學者自身的主體性意識即可解決問題,而必須同時從該社群內部的學術審查、評估及獎勵制度等根本問題改革起。
英文摘要
In this commentary, I will discuss how to achieve the Chinese academic subjectivity at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levels in following three points. (1) Long-term debate on a specific issue between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would pave the way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but still not sufficient for inter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2) Persistent self-reflection of researchers from any culture on their ow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production contributes to their inter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of each other’s perspectiv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3) However, when the issue shifts from the cross-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individual scholars to their corresponding research communities, the problem would be more complicated. Some structural or institutional reforms within the specific discipline (such as the reforms of national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reward system) might link to the cross-cultural subjectivities of academic communities more directly, rather than only arousing scholars’ personal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起訖頁 085-090
關鍵詞 長期辯論研究者主體性自我反思學術社群主體性long-term debatesubjectivity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self-reflectionsubjectivity in academic community
刊名 輔導與諮商學報  
期數 201511 (37:2期)
出版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該期刊
上一篇
「靶子論壇」、辯證詮釋與「互為主體」
該期刊
下一篇
多重哲學典範:彈性運用還是發展過程?

高等教育知識庫  閱讀計畫  教育研究月刊  新書優惠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