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自覺」及其與佛教「菩提心」之比較,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高等教育出版
熱門: 朱丽彬  黃光男  王美玲  王善边  曾瓊瑤  崔雪娟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 臺灣期刊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大陸/海外期刊   政府機關   學校系所   學協會   民間出版   DOI註冊服務
閱讀全文   購買本期
篇名
梁漱溟「自覺」及其與佛教「菩提心」之比較   免費試閱
並列篇名
Liang Shu-Ming’s “Awareness”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Buddhist “Bodhicitta”
作者 胡元玲
中文摘要
儒家關懷的是成德之學,而成德之學的主要工夫在於心之本體,即孟子與王陽明所稱之「良知」。當代新儒家第一代思想家梁漱溟先生,以「自覺」稱呼心之本體,而如何長養此一「自覺」,即是梁漱溟最為看重的修養工夫。但現今學界,對於梁漱溟的研究,尚未見到有以其「自覺」作為探討之主題者,本文因而就此試加探討。梁漱溟一生,出入於儒、佛之間,對於佛學感受極深,而「菩提心」則是佛教一切悲願修法的精要所在,故本文試取「菩提心」與梁漱溟的「自覺」,作一比較,從而更加彰明梁漱溟「自覺」工夫的特色。
英文摘要
Confucian moral cultivation aims to develop the entity of the mind, which Mencius and Wang Yangming termed as “Liang Zhi.” Liang Shu-Ming, the first-generation scholar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called this entity of the mind “awareness,” emphasizing the knowledge of its cultivation.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of Liang have not addressed “awareness;” therefore, the current study elaborates on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Throughout his life, Liang was influenced by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us, it is appropriate to compare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Bodhicitta” with Liang’s “awareness.” This comparison should enhance the clarity of “awareness.”
起訖頁 047-073
關鍵詞 自覺良知梁漱溟菩提心當代新儒家awarenessLiang ZhiLiang Shu-Mingbodhicitta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刊名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期數 201309 (58:2期)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該期刊
上一篇
日、韓儒者的儒耶會通與諍辯之比較
該期刊
下一篇
人類胚胎幹細胞道德地位之爭議─儒佛視域與當代醫學、法律的對話

高等教育知識庫  新書優惠  教育研究月刊  全球重要資料庫收錄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知識達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